•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九种体质养生 > 正文
  • B 气虚体质养生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1-23 08:40:00
  • 核心提示: 气虚体质气虚是指身体内气机的推动、统摄、防御等功能减退,各脏腑的机能和免疫力低下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甚至疾病。 调养法则 培补元气,补气健脾。气虚体质的调养应当从调补后天之气和先天元气两方面入手。 后天之

     气虚体质

    气虚是指身体内气机的推动、统摄、防御等功能减退,各脏腑的机能和免疫力低下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甚至疾病。

     调养法则

       培补元气,补气健脾。气虚体质的调养应当从调补后天之气和先天元气两方面入手。

       后天之气包括起抵御作用的卫气、起推动呼吸作用的肺气、综合营养作用的脾胃之气、维持心脏正常搏动的心气;先天之气指储存于肾的肾气以及丹田部的元气。

       通过补益脾气可以促进其他各部位后天之气的形成,滋肾培元则是调动体内元气发挥原始的推动作用。

    精神调养

       气虚体质的人多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五志过极均可导致气的紊乱和虚损,因此,气虚体质之人应保持一个好心情和平和的心态。

       肺主一身之气,悲则气消,悲忧伤脯,所以气虚体质不宜过悲;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会伤肾,导致肾气失国,严重的有大小便失禁、遗精等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培养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不可过度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保持稳定平和的心态。

    起居调养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乏力嗜睡。  “久卧伤气”,睡眠时间过长不利于脾胃之气运达全身,身体各部分得不到充分调养,倦怠乏力成为恶性循环。所以既应当保证睡眠的充足,也要控制睡眠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做到四季起居有常。

       气虚者卫阳不足,抵抗力差,易感受外邢,疾病缠绵难宝.故要做好预防保健,注意保暖,不要汗出当风,免受外界风寒雾露等邪气的侵袭。

       脾主四肢,所以要多活动四肢,以流通气血,促进脾胃运化,改善气虚体质。过劳则气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过度体力劳动、大汗、大渴,气随津脱,耗伤脾肺之气,或者房劳过度损伤肾气。

    运动调养

       运动有助于气血通达周身,使身体各部滋养充分,能量充足,更有助于气的生成。

       气虚体质者的体能偏低,运动应当适度,并且循序渐乏,过度运动会出现疲劳、汗出,甚至喘咳、眩晕。慢跑、散步、太极拳、气功等缓和的运动比较适合气虚体质者,这些传统的运动方式可固肾气、壮筋骨,逐渐改善体质状态。

       锻炼时要采取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方式,掌握运动时间,每次不宜过长,做到“形劳而不倦”,注重四肢柔韧性的训练,如伸腰、压腿等,注意呼吸深度和呼吸的均匀平稳,忌

    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

     饮食调养

       培补元气也可以靠饮食进行调养,元气调动起来,可以使整体的效率得到提高。气虚者多脾胃虚弱,所以凡是可以健脾益胃的食物都对补气有好处。

       可以补气的食物有:粳米、糯米、面、大麦、小米、薏米、扁豆、白菜、藕、红薯、南瓜、黑木耳、蘑菇、苹果、桃、莲子、芡实、红枣、栗子、核桃、畜肉、禽肉、鲫鱼、牛奶、蛋、红糖等。烹饪的时候宜久炖,熟透后方能固护脾胃之气。

       气虚体质的人不宜多食生冷苦寒、辛辣燥热等偏颇较大的食物,也不宜食用过于滋腻、难消化的食品,以免产生“虚不受补”现象。

    推荐药膳

    1 参苓粥

    原料:人参、白茯苓各10克,粳米l00克,生姜、盐、葱丝、笋片、味精、鸡汤、料酒各适量。

    制法:

       将人参、白茯苓、生姜水煎,去渣取汁;将粳米下入药汁内煮作粥,放入葱丝、笋片、鸡汤、料酒,将熟时加入少许盐、味精调味,空腹食用即可。

    功效

       益气补肺。

    2龙眼枣泥

    原料:龙眼肉300克,蜂蜜、红枣各250克,谷芽、麦茅各50克,姜汁少量。

    制法:

       谷芽、麦芽洗净,烘干研成粉备用;龙眼肉、红枣洗净去核,放入锅内加水煮至六成熟,然后将姜汁和蜂蜜、谷芽、麦芽粉倒入,搅匀,小火略煮片刻,捣烂成泥即可。每日服用l5克。

    功效:

     健脾益胃,补气培元。

    3山药莲子炖肚

    原料:山药600克,猪肚l/2个,莲子(去心)75克,香菇4朵,枸杞子、料酒、盐、胡椒粉、高汤各适量。

    制法:

       山药洗净,切块;猪肚洗净,用沸水焯一下;锅内倒入适量清水,放入猪肚、料酒、盐、胡椒粉,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煮40分钟,使其熟软,捞出后浸泡凉水再切条;香菇泡软、去蒂,对切两半,同山药块、莲子、枸杞子一起放入高汤内,连同猪肚条煮20分钟即可。

    功效

       补气健脾。

    4参芪姜母鸭

    原料:母鸭1只,党参、生黄芪各30克,白术、生姜、葱各l5克,

    红枣l0颗。

    制法:

       母鸭洗净,除去肥油,置于沸水中过水去油2分钟,捞起备用;黄芪、党参、白术洗净,装入纱布袋封口,红枣、姜、葱等洗净塞入鸭腹。

       沙锅置于火上,加l000毫升水煮沸,加进纱包、母鸭,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炖2小时即可。

    功效:

       补气健肺。

    易得疾病

       气的不足常体现在懒言少语、疲乏神倦、肌肉松软、情绪不稳定、善惊易恐等。外貌可见面色萎黄或淡白、易出汗、舌淡胖嫩、舌边有齿痕、步态缓慢,会有头晕、健忘、自汗、乏力、便溏、腹胀、食欲减退、心悸、嗜睡、气短、胸闷、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睡时流涎、目露白睛、出血不易止等症状特点。这都是由于气的不足致使全身各脏腑的机能减弱,达不到正常生理要求。

       心气的虚损会导致早搏、脉律不齐、精神委靡、胸闷自汗,尤其是在劳累后加重症状表现,甚至易得心肌炎、冠心病以及一些神经官能症和精神类疾病。

       肺气虚会有哮喘、咳嗽无力、声低懒言、呼吸急促、痰涎清稀、肺叶痿弱不用、肺活量低下、自汗畏风、反复感冒等症状。

       脾胃气虚则会引起多种消化类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泄泻,也可能有脏器脱垂、眼睑下垂、虚劳,或有出血不易止血、伤口不易愈合、紫癜等情况出现,病人可以出现有消瘦或者肥胖的体型。

       肾气虚则会有小儿遗尿、男子遗精早泄、夜尿频多、余沥不尽、耳鸣失聪、下肢水肿、腰酸腿痛、妇女月经淋漓不尽,及孕妇胎动不安、滑胎、小产等疾病。

    药物保健

       可以补气的中药有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红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茯苓、薏米、饴糖、蜂蜜等。

       以上药物均可作为佐料制成药膳,或搭配起来代茶饮用:神倦乏力可用西洋参或人参3克沸水冲泡当茶饮;反复感冒抵抗力弱者可用黄芪9克、防风6克、甘草3克沸水冲泡代茶饮用;经常心悸、心慌,善惊易恐者可用太子参6克,枣仁6克,甘草3克,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经常气短心慌、出汗劳累后加重者可用人参3克、五昧子3克、麦冬6克,每日沸水冲服,代茶饮用;喘促日久,动则等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者,可用蛤蚧粉和人参粉各3克,每日冲服,早晚各一次。

       另外一些传统经典的方药对~些气虚类的疾病也有特殊功效。如补中益气丸具有升阳举陷的功效,可用于气虚所致的脏器脱垂、眼睑下垂等疾病;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者可服用参苓白术丸或人参健脾丸,健脾益气;肾气虚损、腰酸腿痛、阳痿早泄、下肢水肿、小便清长者可用金匮肾气丸,补气利水;下肢水肿不明显者可用桂附地黄丸;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者,首选七味都气丸。

       气虚体质之人,腠理不密,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容易因季节交替、早晚温差过大受风寒而致病,患病之后又不易痊愈以致反复受病,迁延不断。

    四季养生

       春季多风,风性开泄,气虚体质者应当做好“春捂”工作,不要暴减衣被,防止汗出当风。春季万物生发,容易感受病毒性感冒、风疹、麻疹等流行性疾病,因此尤其应当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感冒,及时注射疫苗,生病后要及时就医,防止加重难愈。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气虚则肌表不固,大汗大渴之下容易伤津耗气,严重时可以产生心慌、头晕、中暑,甚则脱水、休克的严重情形。因此,夏季应当避暑,防止阳光暴晒,出汗后应当及时补充水和盐分,以防虚脱。另外,不能过于贪凉,空调太凉反而易受风寒,饮食过量、过于生冷油腻也会损伤脾胃之气。

       夏秋之交湿气较大,此时脾胃最易受邪,应注意饮食卫生,陈腐变质的食物不要食用,过夜或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应当加热后食用。这个时节尤其应当防止痢疾、肠炎的发生,久泻久痢均可损伤一身之气。夏秋之际应当开始户外运动,并坚持至入秋,为过冬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秋季干燥,容易伤肺气,气虚体质者应当注意保肺,多吃一些水果蔬菜,防止感冒;如果出现气短、燥咳、痰中带血的症状应当及时吃药,多喝水;坚持户外锻炼,适当出出汗.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独处,以免出现悲秋情绪;随着白天时间逐渐缩短,应提前入睡,避免熬夜。

       冬季严寒,肌表腠理紧固,应注重闭藏,忌食辛辣发散的食物,提倡每日喝粥,以养护脾胃;当减少汗出及户外运动,防止感寒。气虚体质者多有困倦、疲乏、嗜睡情况出现.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饭后应稍做家务,忌饭后即睡;慎房事,勿竭肾精,宜顾护闭藏。

    经络养生

       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用来调补气血,循经按摩、敲打可以使气血得到疏通。其中,基本的补气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脾俞、肺俞,可以按揉、敲打,或者艾条灸,可用艾条灸神阙、气海激发元气。

       根据不同的症状在除以上几个穴位基础上还可以增加一些应用效穴,如心悸加心俞、内关、神门;头晕、健忘加百会、四神聪;自汗加阴邰;便溏、腹胀、食欲减退加中脘;气短、胸闷加膻中;下肢水肿、小便清长、夜尿频多加中极、命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