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治未病”思想指导脾胃病专科疾病的防治,充分挖掘中医文化和技术优势,在脾胃病防治的临床实践中彰显
中医特色,创新脾胃防治模式的同时,探索中医专科建没新模式,使“治未病”工作变得具体且富有操作性。
关键词:脾胃病;中医;治未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03(2012)02—0122—04
多年来,我科将“治未病”思想与专科疾病的防治相结合,提出“专科治未病”思想,初步总结出一套既能彰显中医“治未病”优势,又能突出专科疾病疗效的脾胃病防治新模式,使“治未病”工作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一方面借助专科疾病防治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文化和技术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与专科疾病防治技术相结合,提高对专科疾病的防治能力,从而丰富和发展“治未病’’思想内涵。近十年,我科重点围绕以上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现介绍如下。
1 当前脾胃病科建设存在的几对矛盾和主要问题
当前中医药防治脾胃病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大致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病因复杂与治疗手段单一、多系统相关与专业细化、过度治疗与预防不力、过度求“新”与忽视继承、科学研究与临床需求脱节、主流认识与个人经验相矛盾、群众需求提高与服务能力下降等。就专科建设的现状而言,大多数脾胃病专科诊疗缺乏真正的“系统观”,致使临床思路狭隘;忽略人的社会性,割裂身心联系;经典理论缺位,缺乏专业内涵;文化观念淡薄,软环境建设不足;过度依赖内服药,治疗手段单一等。其结果是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和疗效优势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与西医院消化科相比,中医脾胃病科的防治模式是否就是中药联合西药?专科发展模式是否就是研究专药、专方治疗专病?拥有先进的中医治疗观,是否意味着掌握有效的防治手段?针对如上脾胃病科建设re存在的问题,中医学如何应对“新”医学模式发展要求?
中医院如何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特色服务?中医脾胃病防治路在何方?已成为广大中医工作者无法回避的原则性问题。
2 “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脾胃病防治新模式
基于对以上诸多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科从建科之初起,就立足于建立一套“重视中医文化建设,发挥中医技术优势,借力现代科技,治疗预防相结合”的脾胃病诊疗新模式,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和模式构建。
2.1创新健康管理模式
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思维、形神一体、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学科带头人提出全方位的动态“时、空、社、身、心”健康模式。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将时间因素、空间环境、社会环境、身体形质、心理状态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的要求,积极开展“预测疾病(predictive)、预防疾病(preventive)、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患者参与(participatory)”相结合的中医“4P”健康管理模式。通过应用《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参考本地区的气候特点,推演疾病发生发展趋势,每逢重大节气前后,进行健康信息预报,根据不同人群体质特点,制订个体化的防治方案。不但注重中医技术的应用,更重视中医健康观念和养生文化的宣传普及,充分尊重人的社会性,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增加患者参与度,实现医患双方在防治疾病中的良性互动。
2.2 以脾胃为基石的十大“治未病’’理念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我科提出“以脾胃为基石的十大‘治未病’理念”。即①健脾胃以安五脏,温胃近几年的初步观察,应用四时膏方纠正偏颇体质,不但很好解决了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依从性问题,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能明显减少疾病的复发。
2.5创新防治模式
因分科现状的影响,目前很多脾胃病专科治疗手段过于单一,过度依赖内服中药,专科医生对传统针灸、推拿、贴敷、拔罐等外治疗法重视不够。受专科思维的局限,即便在内服药物疗效不佳的情况下,仍不能及时寻求中医外治疗法及其他治疗手段以提高疗效,致使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疗效优势难以充分展示。有鉴于此,我科在脾胃病的防治过程中,突破现有专科认识局限,重点从人体生理病理的复杂性和防治手段的多样性、系统性人手,开阔脾胃病防治的视野。从中医病因学角度,认识到六淫、七情、饮食起居、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从中医生理病理学理解五脏六腑、经络气血之问的关系;辨证思维方面,充分体现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不同辨证模式间的互补,必要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将辨病辨证相结合、传统药性理论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就治疗方法而言,内服方药有伤寒方、温病方、流派方、经验方之不同;剂型则有汤、丸、散、膏、丹之别;外治技术,有针灸、推拿、罐法、贴敷等项目。围绕提高临床疗效,以专科专病为单元,在系统继承总结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挖掘传统外治技术,继承并发展“内病外治”技术,提倡“针灸、推拿、药物”三结合,立足发挥中医“特色”,实现脾胃病防治理念和方法的共同进步。
2.6 专题研究推进专科建设
在专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彰显中医疗效特色、展现中医文化魅力、发挥现代诊疗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我科始终致力于“深化专题研究,推进专科建设”,学科带头人提出“溯源归根思考中医脾胃病防治,开拓创新探索专业技术科技内涵”,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开展疗效主导型的“广度”研究;以优势病种外治技术规范化为导向,开展科研主导型的“深度”研究。为此我们积极开展一系列专题研究,如中医外治技术的挖掘整理、中医典籍诊治专科疾病的经验整理、中医养生文化的学习传播、以辨证施护为基础的中医特色护理研究、围绕重点病种的外治技术作用机理研究等。为提高我科临床及科研服务能力,科室在购置先进诊疗及科研设备方面敢为人三三•如胃肠动力、胃电图盆底肌电图、无痛苦胃肠镜、超声内镜、双气囊小肠镜、人工肝技术、干细胞移植技术等。经过以上努力,使我科的临床服务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3“治未病”思想指导下的脾胃病防治措施
3.1 7中医文化建设
中医文化建设始终被放在科室发展的重要位置,按照“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深人开展学习文化、应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工程,彰显中医文化对临床工作的促进作用。“治未病”工作,由近及远,预测病势,未病先防,应用运气文化、体质文化指导疾病的预防和诊断,让患者惊叹于运气学说的现实意义。门诊和病房处方用药,以中医“四大经典”尤其是伤寒、温病理论为指导,在专科疾病的防治中继承中医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日常起居,以五行文化和节气养生为准则.“与时偕行”,取法自然,使患者体会到“天人相应”的意义所在。亚健康管理,突出膏方文化、外治文化、饮食文化(药膳、药酒、药茶等),治养结合,形神并调,实现中医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全科医务工作者,追求精益求精的服务技能,苦练内功,外树形象,让患者感受到大医精诚、厚德载物的人文气息。
3.2 中医经典回归临床
中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多源于“四大经典”,十年的建科经验提示我们,中医的疗效潜力亦源于“四大经典”。为实现中医理论、经验的。。原味,,传承、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学科带头人牵头在全科积极学习并应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神农本草经》等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尤其近年重点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伤寒学派和以《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等为代表的温病学派为基础,指导专科选方用药,使经方在脾胃病防治领域大放异彩。护理团队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积极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逐步形成专科病种辨证施护规范,不但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对传播中医文化、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科日均门诊量及年均出院病人量迅速增加,外地患者及疑难病例逐年增加,患者对中医药服务保持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满意度。
3.3 中医外治技术
针对当前脾胃病防治难点,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出发点,我科积极开展中医外治法在脾胃病防治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目前开展的传统中医外治法有针法、灸法、罐法、推拿、穴位贴敷、熨蒸、鼻嗅、五音疗法、药浴、壮医等十大类。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引进、探索和创新其他外治疗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药穴指针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应用,因疗效显著,思路新颖,获得国家自然现代创新思维的护理团队。将整体护理与辨证施护相结合,总结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专科护理常规。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指导临床护理人员积极运用精神调摄法、饮食调理法、运动保健法及重视趋居调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延伸和拓展“治未病,,理论在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创新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成立中医特色护理单元。分为八个专病护理小组,在中医四时养生、饮食调护、特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形成临床团队、外治团队、护理团队、胃肠动力诊治团队、消化内镜团队及科研团队密切配合,老中青三代共同发展的人才布局。科室规模从2001年建科之初的38张病床,扩展到目前的l00张病床、ll0张治疗床,8间专科门诊,病床使用率常年保持在100%以上,日均门诊量450人次。以2010年度为例,全科出院患者4000余人次,外治中心已完成逾l5万人次的服务量,深入基层、社区,开展大型公益性健康知识讲座20余场,全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交流学习人员600余人。作为首批国家级脾胃病重点专科,201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医药局脾胃病继续教育基地”,2011年成立“柳州市脾胃病研究所”。以此为依托,目前已顺利承办7期“全国中医专科建设研讨会”和5期“全国中医专科建设团队培训班”,为全国50余家医院培训近300名特色专科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广泛开展科研工作,目前已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5项。学科带头人谢胜主任医师先后被评为“广西名中医”、“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称号。
笔者认为,实现专科“治未病”,关键是“小”专科应有“大”中医的思维和视角,用“大”中医的思想和方法指导专科建设。所谓“大中医”,是指能全面体现中医先进理念和充分发挥中医疗效优势的思想和实践,如中医系统的养生保健方法、不同的辨证模式、丰富的药物种类和剂型、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等,都应结合专科疾病的特点和当前的医疗现状,加以归纳总结,将繁杂而笼统的经验系统化、具体化,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同时要处理好技术(中西医)、文化(养生)、人才、经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实现各环节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和价值观念得到传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