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未病”人才培养是立足之本
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人才的培养,是构建中医“治未病”专业队伍,提高中医预防
保健服务能力的重要保证。治未病中心在整合团队力量的基础上,制订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面向协作网络医院、合作社区以及本中心工作人员,组织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检测、健康调
养等系列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并针对引进的新设备、新技术组织专项技术培训,-培养技术骨干。而对全体医生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加强疾病预防意识,融合健康指导,与常规治疗齐头并进,凸显中医特色,也是下一步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之一。同时,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订的“治未病”相关专业国家职业标准,开展人员培训。
2.专科工作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慢性病影响全球健康,并呈现难以控制的局势的情况下,转变一下防治思路,从预防
做起可能是最好的出路。慢性病的预防应该由治未病与各相关专科紧密结合,挖掘本专科的
经验优势,结合研究成果、文献积累,不断优化预防调养方案,体现优化过程与专科水平,
做到科学、规范、有效,是目前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3.加大宣传仍是治未病的主要工作
目前,虽然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渐加强,但“治未病”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因此,通过
各种途径来加强宣传的力度与深度仍是目前的主要工作之一。健康讲座是一种效率较高的宣
传形式,容易为民众所接受,亦有利于医院服务的拓展,并能提高医院社会效益。
4.加强横向网络建设,实现全程健康管理
实现全程健康管理,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目前“治未病”建设的总体目
标,而当今的社会具有任务及功能定位逐渐细分的特性,无论是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还是健
康管理公司均是“治未病”网络结构的一个网点,有着各自的优势,应在中医特色预防保健
体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其中,医院在建立系列中医干预方案,运用疗效评价等科研手段与方法,系统评价其安
全性和有效性,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干预方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的、有中医特色的
治未病干预方案起关键作用。
社区服务中心则应成为“治未病”的前沿和基地,负责建立该社区内的居民常见病、多
发病的个人健康管理档案,监测疾病风险与危害因素,依照制订的“治未病”干预方法进行
“未病”人群健康干预,同时对接受“治未病”干预的人群进行随访、追踪,登记干预后的
反应,使健康管理档案更为完善。
健康管理公司将是“治未病”助动器,发挥经营管理的灵活性以及市场策划、宣传传播
等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吸纳不同的社会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种类与方式,满足不
同层次人群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把握市场动态,设计补充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以外的服
务功能。
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健康管理公司三者之问又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只有将各方的特色优势有机整合的起来,才能全方位实现“治未病”,推动中医“治未病”
从理念、临床实践到市场化产品的转化。
目前,国家卫生政策的建设方向,对社区建设日益重视,作为医疗技术力量较强的大医
院,应当在“治未病”的建设、实现构建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专业引导
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