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当代治未病 > 正文
  • 广东省中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思路_“治未病"实践模式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2-02-09 09:07:00
  • 核心提示: 1.开辟“治未病”服务,扩展医院服务范畴
    “治未病”的服务应参照现代健康管理体系,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为主要功能。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包括中医体质

     1.开辟“治未病”服务,扩展医院服务范畴
        “治未病”的服务应参照现代健康管理体系,以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追踪为主要功能。为此,广东省中医院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形成了包括中医体质辨识、现代医学体检的健康心,健康干预则以健康调养咨询门诊的健康指导服务和传统疗法中心的直接干预为主,同时,三个部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追踪,共同构成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于一体的“治未病”服务链。
        2.明确服务定位,处理好“治未病”与专科的关系
        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核心在于把“治已病之人”前移到“治未病之人”,从以“病人”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具体做法包括:从未病先防转向未病养生,防病于先;从既病防变转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从瘥后防复转向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因此,把“治未病”中心服务对象明确区分为六大类:一是关注健康的未病人群;二是体质偏颇,有疾病易患倾向者;三是自觉症状显,但理化指标无异常者;四是理化检查指标处于临界值,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者;五是大病或手术之后的康复者;六是慢性非感染性疾病需减缓发
    展,预防并发症者。前四类人群体现“未病先防”,后两类人群分别体现“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与专科治疗有一定的交叉性,但侧重点不同。目前以前四类“未病先防”人群为重点服务对象,初步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体系的服务框架。因此,“治未病”中心的服务明确地与专科医疗服务区分开来,又在服务过程中体现“治未病”与专科的融合、延续。
        3.建立中医特色的健康评估模式
        传统的“查病式”体检,可以通过系列客观、精确、数字化、标准化的指标检测,结合医生的临床经验,对许多疾病作出早期诊断,在疾病早期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参加体检的大量人群,早期发现疾病的比例较低,特别是对于某些自觉症状明显,但体检指标正常的人群难以作出令其信服的解释和健康指导,因此未能满足高水平健康管理的需求。
        而体质的引入,有助于对现代健康评估体系的丰富。体质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尤其是中医体质的特征,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具有不同的易感性。中医认为,个人的体质与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有关。对于一个已经出生的个体而言,先天禀赋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体质可变可调,我们可以通过调整体质的偏颇,减少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进展。体质辨识可以发现体质的偏颇,便于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御病保健康的目的。
        因此,我们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将人体基本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九种。将中医体质评估作为健康估的主要内容之  ,既是体现中医特色的主要亮点,更是指导下一步健康调养的重要依据。中医体质评估与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方法结合,再融合现代医学体检的各种检查手段,以及利用各现代功能检测设备作为疾病危险性评估,可以实现全方位、多维的健康评估,是“治未病”的首要环节。
        4.开创健康调养咨询门诊,提高预防疾病的综合能力
        “治未病”的第二环节是对第一站接受健康评估的人群提供进一步的健康干预服务,“健康调养咨询”服务是我们提供的最主要健康干预之一。我们针对人群中体质偏颇者,根据体质分型、健康状态、易患疾病等,为其制订详细的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包括起居调养、药膳食疗、情志调节、动静养生和经络腧穴按摩保健等指导,同时根据咨询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干预和中医非药物疗法,从而达到“未病先防”、维护健康的目的。
        对于“未病”人群中有较为明显的疾病易患倾向者,如检测指标处于临界值或稍异常但没有明显自觉症状者,以及“已病”人群与“病后”康复人群,强调专科介入,充分利用专科医生的专业认识和手段,预防、减缓甚至阻断疾病发生、发展、恶化的自然进程,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病率。针对各种常见专科病种,形成专科疾病的预防调养方案。
        5.充分运用传统疗法技术,发挥非药物治疗在“治未病”中的作用
        传统疗法中心是实现“治未病”直接健康干预的一个重要部门。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
    心充分利用传统疗法中心对全面挖掘整理引进中医药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所形成的既有平台,依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征以及各种特色疗法的不同优势,以体质分类理论为指导,制订出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疗法和中药外治法为主的中医干预治疗和健康调养方案,采用体针、腹针疗法、平衡针、艾灸、雷火灸、天灸、平衡火罐、中药熏蒸、砭石热敷等技术,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抗衰的目的。同时,传统疗法中心还与各专科结合,制订出了专科疾病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干预措施和方案,为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6.传播“治未病”健康理念
        如果说“健康调养咨询门诊”及“传统疗法中心”提供的是一对一服务形式的健康干预,那么,健康教育就是群体健康干预形式。虽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在现阶段,健康教育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
        据英美等国的统计,1年中,每l000个成人(≥16岁)中有750人次患病或不适,250
    人次就医,2/3未就医。在医疗保障良好的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可见低就医率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说医院的“治未病”服务能解决一部分就医者的健康管理与干预,那么,对于占人群大多数的未就医者来说,“治未病”健康理念的推广更有其积极意义。而且,一家甚或几十、几百家医院的治未病中心的直接服务能力其实是很有限的,若通过覆盖面广、深入的宣传来推广“治未病”健康理念和方法,则能显著提高治未病中心的服务辐射力,让更多的民众受益。
        因此,为了普及健康生活理念,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知识和方法手段,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与媒体紧密合作,充分利用报纸、电
    台、电视台等多种手段,通过开辟专栏、录制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广泛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尤其是通过电视节目的制作来传播养生保健理念是一种直接而又深入民心的途径,广
    东省中医院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治未病系列科普专题片“教您如何不生病”及与香港亚视合作院合作拍摄中医药科普系列专题片《方草寻源》,都引起国内外同胞的热烈反响,受益面广,传播效率高。
        此外,通过举办院内、院外义诊咨询活动,深入社区、老年大学、机关单位开办健康系列讲座,以多种健康教育形式,深入民众,提供健康知识,提高其预防保健意识与预防疾病的能力,均收到了良好效果。而治未病中心在医院广场开展的示范带教“八段锦”养生操活动,亦成为推广中医运动养生方法的有效途径。
    7.争取多种合作,丰富服务模式
        “治未病”工作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需要系统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是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因此,“治未病”建设应贯彻“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精神。该院“治未病”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探索实践KY3H模式,有利于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多种合作形式为“未病”人群提供了全方位服务,也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范围及深化服务功能。
        8.顺应国家卫生策略。开展社区合作
        (1)建立协作医院网络:“治未病”的工作涉及全人群,如果仅靠几家三级医院来运作,服务范围窄,影响力亦小,工作推进也慢。因此,应该充分运用三级医院与市、县、镇医院,卫生保健站,社区医疗中心等的合作,通过培养基层相关人才、支持开展相关业务,构建中医“治未病”工作网络,将社区和单位的医疗点变成中医“治未病”的拓展与研究基地,这样才有利于扩大“治未病”工作的辐射力。目前与该院已初步建立合作关系的医院约50家,针对协作医院,开办“治未病”培训班,推广中医健康评估、健康调养技术,也开办传统特色技术以培训、推广传统特色疗法。
        (2)社区建设:将中医治未病理念真正推广至社区,走进家庭,让普通老百姓受益,是发挥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该院启动多个社区建设项目。合作内容包括双方全面开展中医“治未病”合作和帮扶;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全区常住居民中医健康档案,进行人群分类,提供针对性健康干预;联合开展中医药技术及人员培训;开展中医药干预在社区“治未病”的科研和效果评价,共同申报相关课题;共建社区人群健康档案信息资源库等。
        9.确立服务项目收费
        “治未病”的服务大多属于新项目,因此,在物价局的目录中找不到相应的收费标准,这是阻碍“治未病”服务开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广东省中医院从治未病中心
    成立之初即开始对各个服务项目申报物价标准。由于中医“治未病”相关项目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属于新领域,因此,需要将“治未病”理念向相关物价部门进行详细的说明与推介,让其明白每一个项目的内涵与细节,以促进其审批工作。
        物价的规范使广东省中医院的“治未病”试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应用过程中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对其“治未病”工作给予良好评价,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根据服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项目修改申报,也是物价申请的重要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如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卫生厅等)的理解与支持也是非常
    重要的,这也是推进“治未病”新项目在全省范围推广的重要途径,解决了“治未病”服务的瓶颈问题,使“治未病”建设进入良性发展。
        10.合理方法学指引。充分挖掘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及经验
        利用名医工作室的平台,通过整理古籍和现代文献中“治未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措施方法,吸收当代名医大师“治未病”的实践经验,梳理整合其精华,努力全面继承中医
    “治未病”学术思想和理论方法,不断丰富“治未病”的内涵,为形成有效的干预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11.明确科研目标,探索治未病有效途径
        “治未病”相关研究是治未病工作得到更广泛认可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治未病工作有序前进的重要环节。因此,广东省中医院通过“十一五”科技部攻关等各级课题,开展亚健
    康中医体质辨识研究,逐步建立中医体质辨识的规范和辨识测量工具,为构建中医健康评估体系奠定基础;开展名老中医养生保健经验的挖掘研究,为形成有效的养生保健和健康调养
    方案提供支撑。下一步的研究主要针对健康危险因素分析、各种状态调养干预方案有效性研究,以及针对各种传统治疗手段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另外,“治未病”效果评
    价体系的构建也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12.信息管理
        在信息系统日益发展并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细节的今天,健康信息的管理需求也日益显露出来,而具有健康管理功能的“治未病”中心,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广
    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在全院的信息平台基础上,实行信息化管理。此外,通过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建立体质分析数据库及体检资料数据库,开发相关软件,达到信息共享、数据挖掘、研究分析等功能。开发的健康管理软件已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随着工作的深入,版本也逐渐升级。    |-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