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对人体带来影响,甚至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如时下的三伏天。三伏和三九一样,都是健康的“关口”,医学气象学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8摄氏度或高于33摄氏度时老年人的死亡率
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对人体带来影响,甚至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如时下的三伏天。三伏和三九一样,都是健康的“关口”,医学气象学研究表明,当气温低于8摄氏度或高于33摄氏度时老年人的死亡率会随之增高。那么,伏天的气候对人体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伏天时值大暑节气,用古人的话来讲,是一年四季中最为炎热的季节。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日照即太阳辐射强烈,气温居高不下,人体产热加快,散热减慢,很容易导致高温病即中暑。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但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照射过久,就会使人的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中暑是人体在环境温度超负荷条件下,体温调节失去平衡,功能发生障碍的总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热衰竭,又称热虚脱或热疲劳,是中暑中最常见和较轻型者,可发生在室内,也可发生在室外,多数发生于老年人及对热的耐受力较差者,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搏弱、体温不高、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等。
二是热射病,又称热昏厥,为中暑中最严重者,多见于在高温车间长久站立劳作的人,除了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表现外,体温升高可达42摄氏度,并伴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血压快速下降和昏迷。
三是目射病,为一种突袭性中暑,常因在烈日下曝晒过久,目光直射头部引起,多发生在室外劳动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眩晕.甚至意识突然丧失和昏迷,头部温度可达41摄氏度。
四是热痉挛,常见于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青壮年重体力劳动者,表现为口渴、乏力、体温不高、皮肤多汗,突然出现四肢肌肉痉挛和抽筋样疼痛。
其次,伏天适逢古代所称的长夏季节,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增大,空气流动减小,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当热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时,有碍于机体汗液蒸发和热量发散。这是因为,高温条件下,蒸发是人体的主要散热形式,空气中大量水分使机体难以通过水分蒸发而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以致出现体温障碍。因此,伏天湿热互结、湿遏热伏的气候,不仅容易使人中暑,而且,也是暑天感冒、“热伤风”等时病不能迅速痊愈的一个重要原因。湿气过盛,可作为致病邪气伤人,而人为湿侵,又有内外之分。外湿多由淋雨、涉水或久处湿地,热蒸水湿上腾而引起;内湿则是因大量食用生冷瓜果、冷饮等性寒之物损伤阳气所导致。湿邪为患,常是内外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体脏腑影响最大的当数脾胃,此时,人体往往出现头重如裹或头昏脑涨,身重而痛,四肢倦怠,胸中郁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不爽等脾胃受损的表现。
此外,伏天高温、高湿的气候,加上地面温度增高时,附近空气密度减少而使气压下降,在低气压情况下,人体不仅会感到憋气、难受,而且不易入睡,休息不好,此时,可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导致季节性情感失调,又称“情绪中暑”,表现为心烦意乱,情绪急躁,动辄“发脾气”,易动“肝火”。所以,人在伏天不仅要注意气候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还应加强心理调节,所谓“心静自然凉”。
由上可知,防中暑、防湿侵、调情志是人们在伏天自我保健的三个重要环节。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