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不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失眠”,中医亦称“不得眠…‘不得卧一t目不瞑,,等,是一种很常见、人人有过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不寐不是疾病,只是一种症状或体验.但
它可以是许多疾病的表现或反应。
不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失眠”,中医亦称“不得眠…‘不得卧一t目不瞑,,等,是一种很常见、人人有过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不寐不是疾病,只是一种症状或体验.但
它可以是许多疾病的表现或反应。所以,不能忽视。
自有人类以来,不寐就出现了,许多古诗文都有描述,例如东汉后期的《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三国魏时曹丕《杂诗》中的“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以及南宋时代陆游《苦雨叹》中的“漏床腐席夜失眠,湿灶生薪朝不爨”g-g-.很多很多。从这些古诗中我们不难看到,不寐严重地折磨着诗人们,使他们夜不能寐.有时只好起床披衣在地上徘徊。现代人不寐的现象更多,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被不寐困扰和折磨,从思想到肉体深感不寐的痛苦,给生活带来了烦恼。不过,让人稍感欣慰的是,现代医学对不寐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治疗不寐的药物或方法越来越多.给患有不寐的老年人带来了福音。值此做本期“健康话题’’的机会,本刊特地组织了这样一组文章,向读者详细介绍不寐的来龙去脉,帮助读者认识不寐全貌,以更好地预防之,保证每天有较好的睡眠,促进身体健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传统医学对不寐(失眠)的认识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不寐的证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继而合并头痛、心悸、眩晕等,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中医对不寐早有认识。《素问•逆调论》书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灵枢•大惑论》中较为详尽地论述了“目不瞑”的病机,认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灵枢•营卫生会篇>还论述了老年人“不夜瞑”的病因病机,认为“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薄,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这些论述为后世对不寐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景岳全书•不寐》指出“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明确提出了以邪正虚实作为本病的辨证纲要。《医宗必读•不得卧》一书把不寐的病因病机概括为“气虚、阴虚、痰滞、水停、胃不和’’。还有一些医书认为不寐的病机与肾阴衰萎或阳虚有关。从历代医家对不寐的论述可以看出,不寐乃是由于内伤或外感等病因所致之心、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心神不安而成。基于上述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亦提出了许多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清代曹庭栋在《养生随笔》就提出以清心养性预防不寐的方法,至今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从中医角度看,不寐基本为五种类型:①肝郁化火:多由恼怒烦闷而生,表现为少寐、急躁易怒、目赤口苦、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②痰热内扰:常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导致肠胃受热,痰热上扰,表现为不寐、头重、胸闷、心烦、暖气、吞酸、不思饮食、苔黄腻、脉滑数。⑧阴虚火旺:多因体虚精亏、纵欲过度、遗精,使肾阴耗竭,心火独亢,表现为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耳鸣健忘、舌红、脉细数。④心脾两虚:由于年迈体虚、劳心伤神或久病、大病之后,引起气虚血亏,表现为多梦易醒、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⑤心胆气虚:由于突然受惊,或耳闻巨响,目睹异物,或涉险临危,表现为噩梦惊扰、夜寐易醒、胆怯心悸、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
二.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睡眠障碍,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常见导致失眠的原因主要有环境原因、个体因素、躯体原因、精神因素、情绪因素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紊乱引起的失眠占绝大多数。
l.按临床表现分类:①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有的对声音敏感,有的对灯光敏感,很多失眠的人喜欢胡思乱想,致辗转反侧。②易醒或醒后难再入睡。夜间觉醒次数超过2次或凌晨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③睡眠质量差。自感整夜都在做噩梦,甚至频频从噩梦中惊醒。④总的睡眠时间减少。少于6小时。⑤日间失眠残留效应。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2.按病情程度分类:①轻度。偶发,对生活质量影响小。②中度。常常发生,部分影响生活质量,伴一定症状(易怒、焦虑、疲乏等)。③重度。每晚发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各种临床症状表现突出。
3.按周期分类:①短暂性失眠(小于一周)。大部分人在经历到压力、刺激、兴奋、焦虑或生病时,至高海拔的地方时,换了睡眠环境时,睡眠规律改变时.都会有短暂性失眠障碍。这类失眠一般会随着事件的消失或时间的拉长而改善。但是短暂性失眠如处理不及时,部分人会导致慢性失眠。②短期性失眠(一周至一个月)。严重或持续性压力,如重大身体疾病或手术,亲朋好友的过世,严重的家庭、工作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会导致短期性失眠,这种失眠与压力有明显的相关性。短期性失眠如果处理不适当,更会导致慢性失眠。③长期失眠(大于一个月)。慢性失眠可维持数年之久,有些人面对压力(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就像有的人容易得慢性胃炎或偏头疼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
4.慢性失眠分原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①原发性失眠。是一种无法解释的、长期或终生存在的频繁的睡眠中断、短睡伴日间疲劳、紧张、压抑和困倦。除了内在原因和环境干扰的因素外,部分患者可能有失眠的家族史。②继发性失眠。由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夜尿多、心绞痛和其他躯体疾病症状引起的失眠。许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引起睡眠结构的改变,干扰正常的睡眠。
失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短期效应来看,它会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长时间的失眠会导致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焦虑症,严重一点儿会导致精神分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等。
三、失眠的病因病理
失眠的病因非常复杂,有时甚至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所以需要了解失眠的原因。然后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调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l.环境原因。常见的有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如乘坐车船、飞机时睡眠环境的变化:卧室内强光、噪音、过冷或过热都可能使人失眠。有的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而有的人则非常敏感、适应性差,环境一改变就睡不好。
2.个体因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前吃得过饱、饮浓茶、饮咖啡、吸烟、看刺激性的影视剧、高度兴奋等,都会造成失眠。
3.躯体原因。广义地说,任何躯体的不适均可导致失眠,如心脏病、肾病、哮喘、溃疡病、关节炎、骨关节病、肠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夜间肌阵挛综合征、脑疾病等均可引起失眠:如果原发病不治疗,只是针对失眠症状进行治疗,很难治疗好失眠。
4.精神因素。生活的打击、工作与学习的压力、未遂的意愿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会使人产生心理和生理反应,产生如焦虑、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心情不愉快等。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大脑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失眠。还有一种情况属于对失眠的恐惧引起的失眠,即有的人对睡眠的期望过高,认为睡得好身体就百病不侵;睡得不好,身体上易出各种毛病。这种对睡眠的过分迷信,增加了睡眠的压力,容易引起失眠。
5.安眠药或嗜酒者的戒断反应。服用中枢兴奋药物可导致失眠。如减肥药苯丙胺等。长期服用安眠药,一旦戒掉,也会出现戒断反应。嗜酒者已经形成了酒精依赖,一旦戒掉,也会因戒断反应引起失眠。
四、预防失眠的科学要素
如果以每天睡眠八小时计算,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的好坏.与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建立科学的睡眠方法,对预防失眠、保证身体健康的意义很大。
l.睡眠的环境。安静的环境是睡眠的基本条件之一。嘈杂的环境,使人心情无法宁静而难以人眠,故卧室窗口应避免朝向街道闹市或加隔音设施。在灯光下入睡,使睡眠不安稳,浅睡期增多,因此床铺宜设在室中幽暗的角落。或以屏风与活动场所隔开,窗帘以冷色为佳。卧室要保证温、湿度相对稳定,室温一般以20℃左右为佳,湿度以60%左右为宜。临睡前应开窗通气,让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免秽浊之气滞留。
2.睡眠的用具。无论是南方的床,还是北方的炕,在安放或修造时,都应南北顺向,人睡时头北脚南,使机体不受地磁的干扰。铺的硬度宜适中,过硬的铺会使人因受其刺激而不得不时常翻身,难以安睡,睡后周身酸痛。把床垫弄厚、弄软一点,对睡眠有益。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枕头,枕高一般以睡者的一肩(约一拳头)为宜,过高、过矮、过硬、过软都不
适宜。
3.睡眠的姿势。健康的人可以随意而卧,但要经常变换睡姿,以免醒后疲劳;有心脏疾患的人,最好多右侧卧,以免心脏受压而增加发病概率:脑部因血压高而疼痛者,应适当垫高枕位;肺系病人除垫高枕外.还要经常改换睡侧.以利痰涎排出:胃见胀满和肝胆系疾病者,以右侧位睡眠为宜:四肢有疼痛处者,应力避压迫痛处而卧。总之,选择舒适、有利于减轻病情的睡位,有助于安睡。
4。睡眠的时间。睡眠时间一般应维持7~8小时,但也不强求,应视个体差异而定。入睡快而睡眠深、一般无梦或少梦者,睡上6小时即可完全恢复精力。入睡慢而浅睡眠多、常多梦噩梦者,即使睡上l0小时,仍难精神清爽,应通过各种治疗,以获得有效睡眠,因为过长的睡眠时间对身体也有害。
五、良好的生活习惯可预防失眠
如前所述.失眠与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因此,调整好饮食起居,对高质量的睡眠有极大的帮助。
l.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对社会竞争、个人得失等有充分、理性的认识.避免因挫折致心理失衡,影响睡眠。要特别注意睡前避免愤怒、气恼、惊恐、激动等不良情绪发生,心情平和地安然入睡。
2.建立有规律的一日生活制度,让生物钟保持正常的睡一醒节律。
3.创造有利于入睡的条件反射机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听轻音乐、喝杯热牛奶等,长期坚持,建立起“入睡条件反射”。
4.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晚上较快入睡。缺乏体力劳动和运动是失眠常见的一个原因。失眠者若能坚持早起跑步、做操、练太极拳等,经由一段时间的体育运动,将对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为恢复正常的睡眠建立良好循环,可从根本上消除失眠。
5.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如保持卧室清洁、安静、远离噪音、避开光线刺激等,避免睡觉前喝茶、喝咖啡、饮酒。
6.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进行放松。可玩一些放松的活动,也可反复计数等,有时稍一放松,反而能加快入睡。
7.限制白天睡眠时间,老年人白天可适当午睡或打盹片刻,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减少晚上的睡意及睡眠时间。
8.床就是睡觉的地方,不要在床上看书、看电视、工作。平时要坚持定时休息.晚上准时上床睡觉,早上准时起床。
9.多多亲近自然,放松紧张、烦躁的心情,可以去山区登高、海边吹风、近郊旅游。通过适当的户外活动,让自己紧张的神经得到有效的缓解,心情好,睡眠也就好。同时,有花草树木、山清水秀的地方,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比城市中高,也利于人体神经的养护,提高睡眠质量。
l0.不要总熬夜,23点至转天凌晨3点是肝胆最佳排毒时间,需熟睡,切勿熬夜。
ll.经常食用红枣、薏米、玉米、小米等补气血的食物,它们会帮助你很快入
眠。
l2.睡前把手叠放在小腹上,采用腹式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小腹,并配合默念数数,能够很快地入睡。
l3.睡前用微烫的热水泡泡脚,至额头有些小虚汗为佳,配合用镂空的搓脚石搓一搓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l4.对于部分较重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短期、适量地配用安眠药或小剂量抗焦虑、抑郁剂,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快、更好的治疗效果。
l5.药物贴敷。取丹参、远志、石菖蒲各20克,共研细末,加白酒适量,调成膏状.取一定量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垫上,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一次,能帮助睡眠。
六、防止失眠按摩法
经过多年实践,古人总结出了预防失眠的按摩方法,可以说是行之有效,老年人不妨一试。
l.按压心包经。循着双侧上臂内侧中线心包经的走向,由上向下按压。痛点再重点按压,每日l~2次。
2、点揉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横纹肌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于每日临睡前用一拇指指端螺纹面,点揉另一手的神门穴;然后换另一手的拇指,同样点揉前手的神门穴,以感酸胀为宜。各重复30次。
3.睡前搓涌泉穴。于每日临睡用拇指搓涌泉穴,每日30次。
4.揉捻耳垂。双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双侧耳垂部位,轻轻地捻揉,使之产生酸胀和疼痛的感觉,揉捻约2分钟。
5.叩头、梳头法。①用叩头法,双手弯曲,除拇指外,余四指垂直叩击头皮,方向为前发际、头顶、后头、项部,左中右三行。每天3~5次,每次至少5分钟。②用梳头法,用双手十指微弯曲,自前发际向后,干梳头(也可用梳子,方法同前)。每天3次,每次一二分钟。
6.揉关元。关元穴位于小腹肚脐垂直向下三寸处。即肚脐下四横指处。将两手重叠按在关元穴上,顺、逆时针各转5圈,由轻到重,由慢到快。每日一次。
七、失眠的食物防治
无论何时,营养对健康的作用都是第一位的,睡眠也不例外。适时地运用一些帮助安眠的食物,对于高质量的睡眠很有益处。
l.百合粥。取干百合30克(或鲜百合60克)、粳米100克、红枣l0粒、冰糖适量。文火煮粥,早晚服用。功效养心安神,可防治失眠症。
2.栗子龙眼粥。栗子10粒(去壳切碎)、龙眼肉l5克、粳米50克,文火煮粥,食时加糖调味。功效补心安神,益肾壮腰。适合因心血肾精不足引起的失眠。
3.龙眼莲子山药粥。莲子、龙眼肉各30克,百合、山药各20克,红枣6粒,粳米
100克,文火煮粥,食时加红糖调味。早晚食用。适合失眠多梦。
4.茶叶加酸枣仁。每天早晨lO时以前,取绿茶3克用开水冲泡2次,饮服,10点以后不再饮茶:同时将酸枣仁炒熟后研成粉末.每晚临睡前取10克用开水冲服。连续服用3~5天,即可见效。茶叶能提神醒脑,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咖啡因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振作,思想活跃,消除疲劳,对失眠者白天精神委靡、昏昏欲睡的状况有调整作用。酸枣仁有养心安神、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促进失眠者在夜间进入睡眠抑制过程有良好的效应。一张一弛、一扬一抑,效果显著。
5.丹参冰糖水。丹参30克,加水300毫升,用文火煎20分钟,去渣,加冰糖适量再稍煮.片刻,分2次服用。丹参活血安神,对长期失眠者有安神作用。
6.三七炖猪心。猪心l个,三七、蜂蜜各30克。将猪心洗净,与三七共煮,待猪心熟后加入蜂蜜,吃肉饮汤。功效活血安神。
7.麦仁煎汤。麦仁30克,大枣l5枚,甘草l5克。上三味入锅,加水3碗,煎至l碗。每晚睡前顿服。功效补血安神。
8.山楂汤。山楂核30克,炒焦捣碎,再水煎后加适量白糖,每晚睡前服l剂。主治心悸、失眠。注意:胃酸过多者忌用。
9.鸡蛋杞枣。鸡蛋2个,枸杞l5克,红枣l0枚。先将枸杞、红枣用水煮30分钟,再将鸡蛋打入共煮至熟,分2次日服。主治失眠、健忘。
10.莲子龙眼肉粥。干龙眼肉、芡实各15克,粳米l00克,去心莲子6克,白糖适量。将芡实煮熟去壳,捣碎成米粒状,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莲子、龙眼肉、芡实及清水,煮成粥后调入白糖,每日l剂。功效养心安神。
1l.党参麦冬饮。党参l5克,麦冬(去心)9克,五味子6克,夜交藤、龙齿各30克。晚饭前水煎温服,留渣再煎,晚上睡前1小时再服。每日l剂。功效滋阴安神。
12.枸杞枣仁茶。枸杞30克,炒枣仁40克,五味子10克。和匀,分成5份,每日取1份,放入茶杯中开水冲泡,代茶频饮。或日饮3次,但每次不少于500毫升。功效滋阴安神。
l3.五昧子汤。五味子30克。水煎,睡前服。主治失眠、周身乏力。
l4.鲜丹参汤。鲜丹参16克,鲜酸枣根30克。水煎,日服2次。主治失眠、健忘、夜多怪梦。治疗失眠的药膳配方有很多,总有一款会适合你,希望能够帮你早日摆脱失眠的烦恼。
八、失眠的认识误区
失眠有很多误区,应予匡正,以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的睡眠方法。下面关于睡眠的认识就属于误区。
l.睡前剧烈运动。其实,睡前运动不但不能帮助睡眠,而且会让原本已经疲倦的肌肉更加紧张,大脑也会更清醒,情绪更亢奋,反而睡不着。所以,睡前不宜做剧烈运动。
2.依赖安眠药。有人睡不着觉,就以安眠药为“后盾”,经常服用。其实安眠药可不能乱吃,安眠药长期使用可形成依赖,甚至成瘾。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随便吃安眠药可造成肝肾功能掼害,产生耐药性,引起精神障碍,诱发其他疾病。安眠药在体内大多是经过肝脏、肾脏代谢的,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肾的负担,有的还会引起肝脏肿大、肝区疼痛、浮肿、食欲不振、便秘等肝肾功能损害及肠胃反应。有的安眠药还会导致精神不振、智力减退、血压下降等蓄积中毒症状,甚至引起呼吸循环功能障碍情况。服用安眠药后的睡眠不同于生理睡眠,而是被动睡眠。因此服药后即便整夜入睡,醒来依然会感觉疲乏。良好的睡眠还是应以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为保障。 。
3.睡前读引人入胜的书。睡前如果忘情于一些情节紧张的小说,只会让大脑更兴奋,浮想联翩,睡着后易做梦。所以,睡前若想读书。,读轻松的散文为好。
4.喝酒助睡。这可是最不科学的想法。睡前喝酒,睡是睡着了,可是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睡不安稳、胃疼、口渴,醒来头重脚轻,思维混沌。
5.每天强制睡够8小时。有的人认为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不够8小时,心情就很沮丧。其实偶尔一两次睡眠时间不够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此不要唯恐时间不足而精神紧张,这样反而更睡不好,甚至导致恶性循环。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