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治未病专区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治未病专区 > 未病先防 > 正文
  • 冬病夏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1-12-30 08:41:00
  • 核心提示: 1.穴位敷贴法
    这是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一些可以发泡的药物,通过辨证取穴,选取
    一些穴位,把这些药物敷贴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发泡,达到长时问刺激穴
    位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
       1.穴位敷贴法
        这是现在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一些可以发泡的药物,通过辨证取穴,选取
    一些穴位,把这些药物敷贴在选好的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发泡,达到长时问刺激穴
    位的目的,从而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夏季“三伏天”是一年四季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
    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发泄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此时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作用于穴位,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此,从头伏开始,每伏敷贴1次,每年敷贴3次,连续敷贴3年。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过敏状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有良好的效果。
        2.穴位注射法
        首先通过辨证选取穴位,然后把穴位消毒,再将吸好药物的注射针刺入穴位,行提插手法,使其得气后,最后抽吸无回血后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针刺和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产生疗效。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较长的时间,延长和增强了穴位的治疗作用,还可以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病所,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穴位、针刺、药物三者的作用相结合,所以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隔姜灸法
        依然先辨证选穴。在切成薄片的生姜片上用针刺数孔,把姜片放在选好的穴位上,再把做好的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不可忍受时,提起姜片,垫一些干棉布,放下再灸。每伏3次,每次5炷,每年共灸9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通经活络,温散寒邪,对虚寒病证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
        4.内服中药法
        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辨证施治。具体来说,如果平时怕风易出汗或汗出偏多,易患感冒,经常打喷嚏、鼻塞不通、流涕,可用黄芪、防风、白术等药;若面色萎黄、饮食偏少、大便溏泻、倦怠乏力、平时痰多,可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如果常感腰膝酸软、怕冷、精神疲乏、夜尿多、稍动即觉呼吸困难,则宜用熟附片、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等药。总之,通过中药的调补,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许多疾病可以采用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但效果最好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冬季易发的感冒以及冻疮等。这些病都多发于冬春季节,气候寒冷或气候变化之时,也易复发,常反反复复发作,缠绵难愈。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病都是慢性病,病久耗伤正气,正气渐衰,形成“宿根”,故而缠绵难愈。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通过冬病夏治,一方面可以乘‘‘伏天”阳气旺盛,祛除体内之寒邪“宿根”;另一方面可以培补亏损的阳气,起到扶正祛痰的治疗作用,达到消炎、提高全身免疫力、减少发作次数,最终治愈疾病的目的。
        (三)注意事项
        冬病夏治也讲究严格的辨证论治,不能盲从。如果患者出现阴虚火旺、痰热症状,以及
    咯血皮肤过敏等情况,则不宜使用穴位敷贴、隔姜灸、穴位注射等。对皮肤有痈、疖以及局
    部皮肤有严重皮疹或破损者、药物过敏的人、某些疾病发作期、6个月以下的婴儿都不宜进
    行敷贴治疗、穴位注射、灸治法。治疗期问还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之品。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