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自测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头部 > 正文
  • 舌诊--获取身体情报的资料库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08 10:48:36
  • 核心提示: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明显,舌就像内脏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各种情况。在近代医学中,舌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手段,能判断人体的

        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舌的变化迅速、明显,舌就像内脏的一面镜子,能够反映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各种情况。在近代医学中,舌诊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手段,能判断人体的功能状态、病位和病性,以及疾病的轻重进退和预后。
    望舌诊病的依据
    ●古代典籍对舌诊的记载
        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舌下脉络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称为舌诊。舌诊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刺热》曰: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指出表邪人里转化成热,肺热炽盛,导致舌苔变黄的演变规律。元代杜清碧增补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记载有舌图36幅,并结合临床,论述产生各种舌象的机制。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指出: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为有瘀血。”以舌青作为诊断血瘀证的重要依据。
    ●舌与脏腑经络相连
      望舌为什么能够诊察脏腑的病变呢?主要原因是脏腑通过经络与舌有着密切的联系。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根,散舌下;足厥阴肝经络舌根;足少阴肾经挟舌根;手太阴肺经虽然不直接连于舌根,但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因为脏腑通过经络直接或间接地同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脏腑的精气皆能上荣于舌,而脏腑的病变使精气发生变化也必然反映于舌。如舌淡红,柔软灵活,苔薄白而润,说明健康无病。
    ●通过望舌可诊病
      与面部一样,舌体的脉络丰富,机体气血的盈亏和运行情况也必然从舌体上反映出来;舌苔系胃气上蒸于舌面而成,病理性舌苔是胃气挟邪气上蒸舌面而成,故舌苔的有无可反映胃气的存亡,舌苔的色质异常可反映病邪的性质。因此,通过望舌可诊察脏腑的疾病。
    舌部与脏腑的对应分布
      健康人的舌头常呈淡红色,多有润泽之感,没有划痕,且干湿适中。
      舌分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部分,中医舌诊中又把舌体划分为上、中、下三焦,其尖部为上焦,中部为中焦,根部为下焦。其脏腑分属,因心肺居上,故舌尖代表心和肺;脾胃居中,舌中则代表脾胃;肝胆之脉布胁肋,故舌之两边代表肝胆;肾居下焦,则舌根代表肾。通过舌的部位对应脏腑的理论,观察其部位的变化情况,就能测得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的病理变化,反映气血、津液的输布状况,观测疾病的性质及病位所在,对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141208105809.jpg
    望舌色
        正常人舌色自中透红,淡红润泽,柔软灵活,谓之淡红舌,为气血调和之象。而一旦患病时便会出现舌色改变,常能看到异常舌色。
    ●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淡白浅淡,甚至全无血色,为淡白舌。淡白舌主气虚证、血虚证、气血两虚证、阳虚证?亡阳证和脱血夺气证。淡白舌是气血虚的征兆,表明气血不能上荣于舌而致,正如《舌鉴辨正》所指出的,淡白舌是“虚寒舌之本色”。临床上多见于慢性病和机体功能低下的人,如贫血、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多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枯白舌是大失血或严重血虚时,舌体失于充养的舌象。主要见于以下症状:
     20141208105820.jpg
    ●淡红舌
        患外感病时,如果舌质呈淡红色,提示病邪尚未入里,脏腑气血尚未受损;内伤杂病见此种舌色,也说明脏腑、气血无明显损伤。就疾病而言,淡红舌一般提示病情较轻。
    ●红舌
        舌色比正常舌色稍红,呈鲜红色者,为红舌,是由热性病所致。因热血流旺盛,舌体血管充血所形成。若舌红干燥,舌面有芒刺、裂纹者,多见于高热持久的重症病人,如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乙型脑炎等;若舌尖红,多见于失眠、劳累等病人;若舌
     
    边红,多见于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如果舌色暗红则表明气血不足,可能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是血脂高所致;如果舌色淡红,则可能是贫血或者慢性疾病所致。亡阴证也会出现红舌,因为亡阴,虚火迫使血液运行加速,致使舌体脉络充盈所致。
    ●绛舌
        舌色比红舌色更深,呈深红色或略带暗红色者,为绛舌,一般多由红舌演变而来。证见舌绛干燥,表面有芒刺、裂纹,还能看到斑疹,病人有神昏谵语、心烦不寐等症。绛舌多见于急性病和重症病人,如败血症、脑炎、腹腔脓肿等。若患温病,可致舌呈红绛色,这是由于热入营分,耗伤营阴,致血液浓缩,血液运行不畅所致。
      血得热则运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故无论外感病,邪热入里,或是内伤杂病,脏腑火热炽盛,均可致舌红或绛。如果阴虚火旺,虚火便会迫使血液运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此种情况也可致舌质红或绛。
    ●紫舌
      紫为蓝、红合成的颜色。紫舌一般有绛紫舌和青紫舌之分。
      绛紫舌主温病热入营血。因热人营血,耗伤营阴,血液浓缩,运行不畅而壅滞;导致舌绛紫而干枯乏津。
      青紫舌即舌色青紫,或青紫有瘀斑。造成青紫舌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是阴寒内盛,不得宣通,导致血行不畅而瘀滞,一般舌呈淡紫色或淡青色而湿润。
      二是肺气壅滞或肝失疏泄,或气虚无力行血,血行迟滞而致血瘀。.
      三是中毒,是由于热病伤阴,脱水过重,舌体上的血管血流郁滞而致。病人可有精神委靡、面色苍白、手足凉冷等症状。
      青紫舌多见于危重病人,预后不良。某些食物或药物中毒致血行不畅,导致舌质淡紫或青紫。
    观舌质
    ●细嫩舌
         20141208105830.jpg
      舌体形质虚胖娇嫩,纹理细腻,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是由于阳气亏虚,无力运血上荣于舌而致舌色浅淡;因阳气亏虚,水湿不化,上泛于舌,又致舌质虚胖娇嫩。故娇嫩舌主虚证,尤其是阳虚证。也常见于慢性肾炎,以及慢性虚寒证病人。
    ●粗老舌
        舌体形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有皱缩,舌色偏暗,为粗老舌。因邪盛而正气未衰,正邪交争,邪气壅滞于舌所致。此舌形主实证,尤其主气滞血瘀,因为血液壅滞于舌,日久使舌体失养,从而导致舌质坚敛苍老、纹理粗糙或皱缩、舌色偏暗;若郁热久积会伤津,致使舌体失养,也可致舌质坚敛苍老、舌色暗红,多见于急性热病。
    ●瘦薄舌
        舌体较正常舌瘦小而薄,为瘦薄舌。瘦薄舌是由于气血两虚或阴液亏虚,舌体失于充盈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此种舌形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舌肌和舌上皮萎缩所致,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肿瘤等。
    ●胖大舌
        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肿胀、胖大,伸舌可致满口,为胖大舌。主要为脾肾阳虚的征象,如慢性结肠炎、泄泻、胰腺炎等。
    ●点刺舌
        点是指蕈状乳头充血水肿,体积增大;刺是指蕈状乳头充血增大,高突如刺,扪之棘手。二者主脏腑火热炽盛或温病营血热盛。因脏腑火热炽盛或营血热盛,热盛血涌,血得热而加速循环,致使舌体脉络和荤状乳头充盈,最终导致舌红绛而生点刺,热愈盛则点刺愈多。舌体不同部位的点刺,提示不同脏腑存在热盛。如舌尖出现点剌,提示心火亢盛;舌边生点刺,提示肝胆火盛。点剌舌常伴有红绛舌,见于高热肺炎、急性热证。
    ●肿胀舌
        舌体肿大满口,不能回缩,甚至不能闭口,为肿胀舌。肿胀舌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心脾热盛,因舌为心之苗,心脾热盛,热毒上壅于舌,致舌鲜红而肿胀、疼痛;二是热邪夹酒毒上壅,嗜酒之人,易感温热之邪,邪热夹酒毒上壅于舌,可致舌绛紫而肿胀;三是中毒,某些食物或药物中毒,使血液壅滞于血脉之中,舌体脉络壅滞,致舌青紫而肿胀;四是先天性舌血管瘤,由于先天舌体血络局部郁闭、血行不畅而致舌局部青紫、肿胀。
    ●裂纹舌
        舌面上出现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的裂纹、裂沟,为裂纹舌。裂纹舌的基本病理改变主要是由于阴血或津液亏虚,致使舌体失养所致。其形成原因有四方面,一是热盛伤津,致使舌体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舌红绛而有裂纹;二是阴虚火旺,致使阴液不足,舌体失于滋润,从而导致舌红绛、干瘦而有裂纹;三是血虚,致使舌体失于濡养,从而导致舌淡白而有裂纹;四是脾虚湿盛,致使舌体被湿邪长期浸渍,也可导致裂纹舌的出现,其特点是舌淡、胖嫩而有裂纹。
     20141208105842.jpg
    望舌态
      舌态是指舌的动态。舌体屈伸活动灵便自如,为正常舌态,是生命活动正常、气血充沛、经脉调畅的表现。病理性舌态主要有舌体痿软、强硬、颤动、歪斜、吐弄和短缩。
    ●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屈伸,被称为痿软舌。主阴虚和气血虚衰。特别是在热病后期,阴虚火旺、邪热伤阴、肝肾阴液大伤或内伤久病,均可导致阴液不足,致使舌体筋脉因失养而弛纵,从而使舌体红绛、少苔而痿软。另外,久病气血亏虚,也可导致舌体筋脉失养而弛纵,但舌体会呈淡白而痿软。此舌态常由重症肌无力症、神经系统疾病等所致。
    ●强硬舌
      强硬舌的特点是舌体板硬强直,转动不灵,屈伸不利。主热人心包,高热伤津和风内阻。舌为心之苗,热人心包,生命活动被抑制,舌头无法被控制而失去灵动,因而凡热神昏者,其舌体常呈红绛而强硬状。同时高热还会损伤机体的津液,致使舌体筋脉失养舌体转动不灵,因而高热神清者的舌体常呈红干而强硬状。    
      如果中老年人舌体逐渐或突然转动不灵,板硬强直,言语謇涩,常为舌体脉络受风痰阻络所致。多见于中风先兆、中风和中风后遗症。因此,若患者有肝阳上亢病史,无论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出现舌体转动不灵,板硬强直,均为中风先兆,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中风。
     20141208105851.jpg
    ●颤动舌
        伸舌时,舌体颤动不止,且不能自主,被称为颤动舌。主气血两虚、动风、阳虚,也可见于酒精中毒患者。
        因为气血两虚和阳虚,易使舌体失于温养和濡润,从而导致舌质淡白,并且伸舌时舌体会微微震颤不止。
        由于风的性质是轻扬而且活动性强,风动则容易引起收缩痉挛等现象,故无论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肝阳化风,均可出现舌体颤动。高热,舌红绛而颤动为热邪过盛而生风之兆;阴虚动风,多见于热病后期,低热颧赤,盗汗,舌红绛少苔而颤动;肝阳化风,眩晕,总是感觉要摔倒,头摇动,脖子僵硬,舌红而颤动;血虚生风,眩晕,面色苍白,肢体麻木震颤,舌淡白而颤动。喜欢喝酒的人,易导致酒毒伤肝,肝主筋,筋脉失养则容易痉挛,故可致舌颤。另外,伸舌时,由于心情紧张,亦可致舌体微微颤动,这并不是病态。舌颤动也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重症神经衰弱等。
    ●歪斜舌
        伸舌时,如果舌体偏向一侧歪斜,被称为歪斜舌。主风痰阻络和痰瘀阻络。由于肝阳化风,肝风夹痰阻滞了舌体的一侧脉络,故伸舌时舌体偏歪于一侧。若痰浊和瘀血相互作用,阻滞舌体一侧的脉络,也可导致伸舌时舌体偏歪于一侧。故歪斜舌多见于中风先兆和中风后遗症。
    ●吐弄舌
        如果舌体伸出口外后,不能立即回缩,称为吐舌;如果伸舌微露出口,立即回缩,反复不停,或舌舐口唇,而且不停地舔嘴唇,称为弄舌。吐舌、弄舌的主要病因是心脾热盛。吐舌多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见于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全、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短缩舌
        舌体卷缩、紧缩而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短缩舌主气血两虚,寒凝筋脉,热盛伤津,风痰内阻和肝肾之阴欲竭。短缩舌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受机体气血两虚影响,舌体筋脉易失于濡养而出现痉挛,从而导致舌淡白而短缩;受寒性收引影响,易使舌体筋脉易收缩痉挛,从而导致舌呈淡白色或青紫色,且湿润而短缩。以上两种原因所致的短缩舌,常见于心肌梗死的急性发作、肝病昏迷、脑病昏迷等症。如果机体内出现热盛伤津的情形,同样也会导致舌体筋脉失于濡养而绌急,从而导致舌体短缩而呈红绛色。如果机体内的风痰阻滞到舌体的脉络,则会导致脉络不利而使舌体短缩,并使舌体呈淡胖苔腻状。
    望舌苔
        《辨舌指南》云:  “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医门棒喝》曰:  “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从上属引文中不难看出,察舌质,主要是观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及其运行情况,而验舌苔主要是辨别病邪的深浅及其性质。
      古代医家认为,舌苔系胃气上蒸舌面而成,故舌苔亦可反映胃气的情况。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厚均匀,干湿适中的。在有疾病时则出现苔色和苔质的改变,能反映出疾病的轻重和病变位置。苔色即舌苔的颜色,由于疾病种类的不同或疾病的不同时期,苔色会随之发生变化,即由原来的薄白苔变成白苔、黄苔、黑苔等。
    ●白苔
        白苔主表证因邪气在表,尚未入里,故苔仍为薄白状。苔薄白而润,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而干,多见于表热证或燥邪袭表;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寒湿或表证夹痰。
        白苔主里热证多见积粉苔和白燥裂苔。若苔白厚如积粉,扪之滑利不燥,为积粉苔,常见于温病,由热毒与秽浊之气搏结而成;若苔白燥裂如沙,扪之糙手,为白燥裂苔,亦多见于温病,因温病内热暴起,舌苔未及转黄而津液暴伤所致。
        白苔主里寒证多见于实寒证和虚寒证。寒邪内侵,阴寒内盛,故舌苔为白润;阳虚寒盛,水液不化,则舌淡胖嫩而苔白滑;白苔尚见于湿浊、痰饮、宿食停滞,此三者均属里证,其特点是苔白厚腻,因湿浊、痰饮、宿食内停,湿浊之气上泛于舌所致。
        此外,苔白少津而光亮,如雪花散布于舌面上,为雪花苔。《辨舌指南》云:“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又云:“热痢伤阴,直至呃逆不食,白苔雪花,病势危险。”可见雪花苔既可见于脾阳不振,又可见于热痢伤阴。亦多见于初病、轻病,一般预后良好,如上呼吸道感染等。
    ●黄苔
        黄苔系热邪熏蒸舌面而成,故主里证、热证。一般苔越黄,说明里热越重,如果舌苔呈淡黄色说明热轻,如果舌苔呈深黄色则说明热重,而如果舌体为焦黄色则说明热邪较重,而且存在于身体的时间较长,应及时调理。
        临床上常常结合舌质及舌苔的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来判断黄苔的具体主病。黄腻苔,即苔黄而质腻,主湿热内蕴、痰热、痰火、痰饮化热、食积化热;黄糙苔,即苔黄而干燥,质地板硬,望之如沙,扪之糙手;黄瓣苔,即苔黄燥结而有裂纹;焦黄苔,即苔色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三者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黄滑苔,即苔淡黄而滑润,多伴舌淡胖嫩,为阳虚痰饮,久积化热或气血两虚,复感湿热之邪所致;薄黄苔,苔薄而淡黄,外感病多见于表寒证,寒邪入里化热不甚或风热表证。亦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心病、尿路感染等疾病。     
               
    ●灰、黑苔
        灰为黑之渐,黑为灰之甚。故灰苔和黑苔的形成机制和临床意义基本相同,无本质的区别,但其代表的意义有病情轻重不同。灰苔多病轻,黑苔多病重。若舌苔由灰变黑,常提示病情加重;反之,则预示病情在逐渐好转。
        灰苔和黑苔主病皆有寒热两个方面,其主要鉴别点是苔质的润燥,苔灰黑而润者为寒;苔灰黑而燥者为热。
        灰苔主病有虚实寒热之分。苔灰而干者,属里热证,外感病见于热盛伤津,多由黄燥苔转化而来,内伤杂病见于阴虚火旺;苔灰而润滑者,多由白润苔或白滑苔转化而来,主要见于寒湿内阻、痰饮内停和阳虚湿盛。
        黑苔主病也有虚实寒热之分。若苔焦黑甚至燥裂,提示热极、津液大伤,或因风热内传,或寒邪入里化热,火热炽盛,致使津液大伤,从而导致舌红而苔焦黑;若阳明腑实、燥热内结、腑气不通,则苔焦黑而起芒剌,此类黑苔多由黄燥苔或灰干苔转化而来;苔黑而滑润,见于阳虚、寒湿内盛之证,主要是由于阳虚、寒湿久积而形成黑且滑润的舌苔,此类舌苔多由灰润苔转化而来;若肝病患者的舌色呈蓝色、舌苔呈黑色或久病后舌卷苔黑,是病情危重的舌象,提示肝肾两驻的阴液亏损严重,病情危重。
        总之,不同苔色的临床意义各不相同,同一苔色亦主不同的病证。临床应结合苔质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20141208105906.jpg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