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健康自测 > 人体健康自检自查全知道 > 耳部 > 正文
  • 女性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2-08 14:28:25
  • 核心提示:女性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痛经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目前临

    女性保健耳穴诊断与治疗
    痛经
        痛经是指女性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目前临床一般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
    ●典型症状
        原发性痛经常发生于有排卵月经,因此在初潮后1~2年尚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严重的痉挛性疼痛多发生于初潮1~2年后的女性。继发性痛经多由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导致。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历时1/2~2小时。在剧烈腹痛发作后转为中等阵发性疼痛,持续12~24小时。经血外流通畅后逐渐消失,也有的需卧床2~3天。
    ●中医辨证分型
        气滞血瘀型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经行量少,淋漓不畅,经血色紫暗有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
        寒湿凝滞型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或绞痛,腹痛拒按且得热痛缓,经行量少,色暗有血块,畏寒便溏,舌苔白腻,脉沉紧。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在内生殖器穴区多可见及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常呈点状或小片状红晕;或在盆腔穴区、三角窝区域可见及毛细血管呈网状扩张;内分泌穴区亦可见及小点状红晕。
        耳穴触诊在内生殖器、内分泌等穴区可触及粗糙不平。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盆腔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寒湿凝滞型者,主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缘中、皮质下穴;配穴取交感、神门穴。

     20141208143908.jpg
        方法二气滞血瘀型者,主穴取内生殖器、缘中、皮质下穴;配穴取脾、肝穴。
    乳腺囊性增生症
        乳腺囊性增生症为妇女常见、多发病之一,多见于25~45岁女性,其本质上是一种由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主要为乳腺间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并伴有大小不等的囊肿形成;也可能发生在腺管内而表现为上皮的乳头样增生,伴乳管囊性扩张。此外,还尚有一种小叶实质增生的类型。
    ●典型症状
        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
        乳房肿块肿块可发于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好发于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见于其他象限。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颗粒状等,其中以片块状为多见。肿块边界不明显,质地中等或稍硬韧,活动好,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常有触痛。肿块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达3~4厘米。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为自发溢液,草黄色或棕色浆液性溢液。
        月经失调患者可兼见月经前后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经。
        情志改变患者常感情志不畅或心烦易怒,每遇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加重。
    ●中医辨证分型
        肝郁气滞型常见于青春期或病程较短者。患者忧郁寡欢,心烦易躁,两侧乳房胀痛,可扪及肿块,其肿块常随情志波动而消长。每于经前乳头、乳房胀痛更甚,经后可有所缓解,兼有两胁胀闷,少气懒言,善叹息,嗳气频作。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阴虚火旺型患者多表现为形体消瘦,乳房肿块多个,胀痛且伴烧灼感,同时可见头晕耳鸣,午后潮热,精神不振,虚烦不寐,激动易怒,口干或口苦,经期紊乱,小便短少,大便干秘。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冲任不调型多见于绝经期妇女。乳房胀痛或隐痛,乳房内结块大小及疼痛等症状常于经前明显加重,经后显著减轻。常伴面色少华,腰酸膝软,精神疲惫,夜寐不酣,月经紊乱,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痰瘀凝滞型病程较长,患者乳房结块经久难消,胀痛或刺痛,触之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较差。患者平时痰多,质黏稠,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波动时症状加重,经行量少,色暗,兼有血块,经行腹痛。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①胸椎穴区两侧周围处,常可见白点,且其白点边缘处,常可见红晕或暗灰色。②胸椎穴区两侧周围处,或可见条索状或结节状隆起。
        耳穴触诊在胸椎穴区可触及小结节。
        耳穴压痛及电测在胸椎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取胸椎、内分泌、胃、心、神门、肝、脾等耳穴,施以耳穴贴压法,采用王不留行子用胶布贴压耳穴,粘贴后,每日自行按压5次,3日后换贴对侧耳穴。
        方法二取胸椎、内分泌、肝、神门穴。采用压丸法、埋针法治疗均可。病变位于单侧者,可双耳交替取穴;双侧病变者,两耳同时取穴。可在每次月经前10日开始治疗,至月经来潮时停止。治疗3~6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20141208143947.jpg
    寻常性痤疮
        寻常性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因皮脂腺管与毛孔的阻塞,致使皮脂外流不畅所致。其好发于颜面部,有丘疹、黑头粉刺、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多种类型,常伴有皮脂溢出。俗称“粉刺”  “青春痘”。青春期过后,大多可自愈或减轻。
        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内分泌失调,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肥大,皮脂分泌亢进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栓塞,皮脂瘀积于毛囊内而形成脂栓。毛囊内的粉刺棒状杆菌产生溶脂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侵蚀和破坏毛囊壁,刺激真皮,引起毛囊及毛囊周围发炎。
    ●典型表现
        皮损多在青春期发病,女性发病年龄常较男性要早,可在月经初潮前半年至一年。损害主要发生于面部,尤其是前额、双颊部、颏部,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初起为粉刺,有白头粉刺与黑头粉刺两种,内含角质素及皮脂。白头粉刺为皮色丘疹,大头针针头大小,毛囊开口不明显,不易挤出脂栓。黑头粉刺,丘疹中央为明显扩大的毛孔,脂栓阻塞于毛囊口,较易挤出黄白色脂栓。
        粉刺可发展为炎性丘疹、脓丘疹或脓疱、结节及囊肿等。炎性丘疹一般为米粒至绿豆大小,有的因炎症较重或人为的抠剥,继发化脓感染,中心有脓头成为脓丘疹或脓疱。结节呈紫红或暗红色,可高出皮面呈半球形,也可能位置较深,表面看不到但用手可以触摸到,以后可逐渐吸收。囊肿呈正常皮色或暗红色,呈半球形高出皮面,触之有波动感。结节性痤疮及囊肿性痤疮多见于男性,不易消退。当继发细菌感染时皮损红肿,有明显压痛。愈后遗留萎缩性或增生性的瘢痕。临床上常数种损害同时存在,并以其中一两种为主。
    ●耳诊一点通
        耳穴望诊在肺、大肠、内分泌穴区、耳垂部可见脱屑。脓丘疹时上述耳穴区可发红色。
        耳穴压痛法或电测法在肺、大肠、胃、内分泌、内生殖器、面颊、额、口等穴区,可触压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肺、肾、胃、内分泌、皮质下穴。随症配穴:有脓疱者,配加心穴;皮脂溢出较重者,配加脾穴;大便秘结者,配加大肠穴;痛经或月经不调者,配加肝、内生殖器穴;痤疮集中在面颊或额部者,配加相应部位。①可采用耳穴压丸或埋针法: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轮换交替使用。相隔5日换用另一侧耳穴,6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6日。②耳穴放血法:以取肺、内分泌、神门、皮质下、耳背沟,每次任选1对耳穴,采用三棱针点刺放血3~5滴。隔日施治1次,5~10次为1个疗程,待症状得到控制后,可每周放血1次,共观察治疗3个月。
        方法二主穴:肺、内生殖器、内分泌、耳尖、面颊或额穴。配穴:心、胃、脾、皮质下、肾上腺、大肠、神门穴。一般每次取单侧耳穴,左右两耳轮换交替使用,每隔2日施治1次。亦可双耳同时治疗,每周施治2次。首选耳尖穴及相应部位点剌放血,并在相应部位耳背后压丸,以加强刺激。主穴选2~3穴,配穴选1或2穴,采用耳穴压丸法或埋针法施治。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7日。
        方法三主穴:面颊区、内分泌、肺、交感。配穴:便秘加大肠穴;睡眠不佳加神门穴、心穴;皮脂溢出严重加脾穴。每次取4~6穴,用王不留行子贴压各穴。贴压期间患者每天自行按压穴贴5~6次,每次2分钟,3天更换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20141208143947.jpg
    黄褐斑
        黄褐斑俗称蝴蝶斑,也叫“妊娠斑”。中医学称为“肝斑”或“黧黑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
        此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常见于妇女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药者。也见于慢性胃肠疾病、肝病、结核、癌症、恶性淋巴瘤和慢性酒精中毒等。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避孕药均可发生黄褐斑。此外,强烈的日晒、化妆品的应用也可诱发黄褐斑。黄褐斑也见于未婚、未孕的正常女性或男性,其原因不明。
    ●典型表现
        黄褐斑常常多发于双侧面颊部、颧部,对称、边界清晰,状如蝴蝶。还容易发生于前额、颈部、上唇等部位。病变部位通常为淡棕色、灰色、棕灰色、棕黑色甚至深蓝色的斑疹,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成片状,成弓形或多环形状。表面无鳞屑、不浸润、无红斑、无丘疹等其他皮疹,也没有自觉症状。
    ●中医辨证分型    
        实证
        ①肝郁气滞型:两胁胀痛,心烦易怒,嗳气,常因情志诱发,经前乳房胀痛,头痛以两则尤甚,失眠多梦,面色晦暗,舌红,两边有瘀点,脉弦。
        ②气滞血瘀型:两胁胀痛,时有剌痛,伴头痛,月经量少,色黑有瘀块,面部蝴蝶斑色深,舌红,两边有瘀斑,脉弦略涩。
        ③痰湿阻滞型:月经不调,或闭经,体胖全身困重,头昏胀痛,胸闷,脘痞,面肢发胀,嗜睡或下肢浮肿,面色黧黑有瘀斑,舌淡胖,两边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濡缓。    
        虚证
        ①肝肾阴虚型:头昏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脱发,两目干涩,健忘,月经量少,色黑有块,面部皮肤色黑,有典型黄褐斑,舌红,苔少,脉细无力。
        ②气血两虚型:心悸,气短乏力,头昏,自汗,心烦失眠,多梦易惊,身体瘦弱,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少华,有瘀斑点,舌质较淡,舌苔少,脉细无力。
        ③阴虚内热型: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口燥,月经提前而至,量少色黑,头晕耳鸣,便干,尿黄,面色晦暗,有瘀斑,舌红苔少,脉细数。
    ●耳诊一点通
         20141208143933.jpg
        耳穴望诊在相应部位、肺穴区,可见点状褐色或呈暗灰色改变。
        耳穴触诊及电测法在内分泌、内生殖器、肺、相应部位等穴区,可触及或探及敏感点。
    ●简易耳穴疗法
        方法一主穴:内分泌、肝、肺、面颊穴。随症配穴:与月经失调有关者,配加内生殖器穴;肝肾阴虚者,配加肾、耳背肝穴;气滞血瘀者,配加心穴;食少纳果者。配加脾、胃穴。每次主穴均取,配穴随症选l~3穴。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轮换交替进行。先探寻所选穴区敏感点,再将粘有王不留行子的胶布对准敏感点压贴,以使耳廓发热、面部出现感觉为佳。每日自行按压3~4次,隔日换贴对侧耳穴。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相隔7~10日。
        方法二主穴:肺、肾上腺、内分泌、肝、肾、缘中、相应部位(点刺放血);配穴:脾、胃、内生殖器穴首选相应部位点刺放血,实证则重叩渗血,虚证则轻刺潮红即可。再依据辨证选主穴2~3穴,配穴l或2穴。采用揿针埋针法治疗,亦可采用耳穴压丸法治疗。每次取单侧耳穴,两耳交替使用,隔日施治1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