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诊断 > 正文
  • 舌下腺囊肿1例治验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0-05-05 16:05:00
  • 核心提示:  患者,男,5岁,1998年7月来诊。  家长代述5月前发现患者舌系带右侧有一黄豆大小肿块,颜色青紫,不痛。患儿自觉不舒服,频繁伸舌,说话不流利。某三甲医院五官科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并予手术治疗。3个月前又发现舌系带右侧出现

      患者,男,5岁,1998年7月来诊。

      家长代述5月前发现患者舌系带右侧有一黄豆大小肿块,颜色青紫,不痛。患儿自觉不舒服,频繁伸舌,说话不流利。某三甲医院五官科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并予手术治疗。3个月前又发现舌系带右侧出现黄豆大小肿块,无奈又做第二次手术。术后约1月余,发现舌系带两侧又出现黄豆大小肿块。查:舌系带两侧分别有黄豆大小肿块,色青紫,触之疼痛。面色萎黄,纳食不香,脘腹胀满,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滑。问之,患儿喜食肥甘,恶食蔬菜瓜果,常有食积。证属脾胃气虚,痰阻络脉。治宜益气健脾,化痰散结。处方: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陈皮12克,半夏15克,生牡蛎15克,制南星9克,夏枯草9克,炙甘草6克,木香6克,生姜15克,大枣3枚(擘)。7剂,每剂以水1200毫升,煎至300毫升,日3次,每次100毫升。

      7剂服完,囊肿未见增大。纳食正常,大便正常。上方半夏加至30克,再服7剂,囊肿缩小,约绿豆大小。守方服30余剂,囊肿完全消失。嘱常服健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10余年病未复发。

      按:舌下腺囊肿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痰包”。《医宗金鉴》“痰包每在舌下生,结肿绵软似匏形,痛胀舌下妨食语,火稽痰涎流注成”明确指出“痰包”的成因是痰火流注。本例患者尚未成年,脾胃本就虚弱,加之饮食不慎,更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不储于肺,随咳排出体外,反随经流窜,集于舌下形成“痰包”。治疗以健脾、化痰、散结为法,主方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夏枯草旨在清热散结,半夏超剂量应用则意在加强化痰散结之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