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医疗法 > 正文
  • 说古道今话灌肠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6-06-30 09:21:32
  • 核心提示: 把液体从肛门注入直肠谓之灌肠。古代灌肠目的仅仅是通大便,故属导法。张仲景用蜜煎导和猪膏发煎导是固体注入法,土瓜根散及猪胆汁导法是液体导法,两者有一定的区别。《肘

         把液体从肛门注入直肠谓之灌肠。古代灌肠目的仅仅是通大便,故属导法。张仲景用蜜煎导和猪膏发煎导是固体注入法,土瓜根散及猪胆汁导法是液体导法,两者有一定的区别。《肘后方》土瓜根治大便不通,是捣取汁,入少水灌肠内。《小品方》疗小便不通及关格,取生土瓜根,捣取汁,以水解之简中,吹下部,即通秘法,与《腑后方》同,但治疗范围扩大。关格是急症,类似今之尿毒症。故《小品方》以土瓜根灌肠治关格,实今人用大黄等药物灌肠以治肾衰竭之滥觞。猪胆汁灌肠法诸书多有记载,方法、用药略有变通。如《千金方》洽大肠秘塞,用羊胆汁灌肠;  《本草纲日》用胆汁、姜汁、酽醋各适量灌肠,治湿下利不止,干呕赢弱,多睡面黄。此类灌肠法在《伤寒溯源集》、  《伤寒论辨证》等书中有翔实记载。据《医学正传》:虞抟之姬便闭日久,势破危急,经用蜜煎导及服大承气汤等峻泻药无效,口服香油亦无效,后用香油灌肠竟应手而效。充分说明灌肠法在治疗上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近代灌肠法,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机制研究,都有长足进展。本法优点,归纳有这样几个方面:

        1治疗痢疾、肠炎等局部疾病,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对盆腔炎症、输卵管阻塞、前列腺肥大等邻近组织病变,也可提高病变局部的仃效浓度),改变肠内酸碱度和细菌生存环境,加强抗菌消炎解毒等能力,充分发挥中药局部治疗作用.,

        2.口服给药,或因苦寒过甚,或因时间较长,容易伤胃。且口感不佳,儿童多不乐意接受,也有些病人或闻药恶心,或呕吐或昏迷不能服下,灌肠可免此弊。

        4.可避免消化液的酸碱度和酶对某些药物的影响和破坏而影响药效。

        5.吸收显效速度比口服药及栓剂、肌注等均快,可与静脉滴注媲美。

        6.药物通过吸收可对全身产生作用。

        中药保留灌肠透析法可减少和清除体内氮质,起到调节全身功能和恢复部分肾功能的作用。

        但灌肠剂使用不当会危害患者,尤其对儿童和婴儿,甚至可产生致命性威胁。这在198849《中国卫生信息报》有专文指出,可以参看,也必须注意。

        灌肠法现已由简单注入法发展成保留灌肠或肛门滴注。其具体操作法:先嘱病人排尽大小便,取左侧卧位,两膝屈曲,臀部稍抬高,下垫塑料布或卫生纸,川液状石蜡油或香油润滑肛管(一般用导尿管或细肛管,要求软硬适度),轻轻插入。如遇阻力,应变换方向,不能硬推。深度根据病情、年龄掌握,成人一般插入20厘米左右,然后用注射器吸取药液,缓慢推入或接上输液管作直肠滴注。注入药液每次以1()()毫升左右为宜,推注一般在1015分钟内完成,抽液时要避免吸入空气,以免因注入空气而引起腹胀、疼痛。温度可控制在38°C40°C之间,冬季和虚寒证者可略高,反之宜略低。注入后宜静卧一小时左右。为使药液抵达肠腔各部位,可缓缓转身变更体位,从左侧位到平卧再到右侧卧。保留时间以长为好,一般1小时以上。如灌后腹痛有便意,嘱患者深呼吸尽量忍耐,延长药液保留时间。如儿童,发生灌后大便即排出或较快排出,补足为宜。婴幼儿灌肠后可用敷料纱布塞住肛门用手捏紧,抱时抬高作为辅助。

        目前灌肠法已广泛用于各科多种疾病,’如慢性肾衰竭以大黄为主配芒硝、茅根或附子、牡蛎等;治慢性前列腺炎用红藤、大黄、桃仁等;治慢性结肠炎,酌情或清热解毒,或温补收涩;治慢性盆腔炎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理气综合治法;治小儿感冒发热、肺炎、支气管炎用清热解表;如麻杏石甘、柴胡荆芥之类;菌痢用白头翁汤类方;便血用云南白药;肠麻痹用太承气汤加减;胆囊炎用大柴胡汤化裁;急黄单用米醋;哮喘用山海螺、胡颓子复方等。灌肠法治急症和某些疑难证、慢性病的潜在优势正在日益发挥,其前景看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