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热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的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热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发热”是疾病过程中的症状,原因很多。临床医生如何鉴别其原因与兼症,从而给予适当的治疗和退热处理,是比较复杂而又极其重要的问题,祖国医学在方面不仅有丰富的临证经验,而且有完整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兹就人学习心得,写出如下体会。
1 祖国医学对“发热”的认识
发热的概念:发热是一种症状,一般以体温升高和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为依据。现代医学认为体温超过37℃以上才算发热,这种观点,祖国医学对其有不同的看法。
2 祖国医学对发热的看法
除体温有明显升高外,同时认为还有机体各器官活动的改变,如面红、目赤、五心烦热、溲黄、便结等,即使体温没有明显上升,亦认为是热象,个人体会这种看法比较整体、全面、实际,合乎客观情况,符合辨证唯物观点。事实上个体的体温升高,仅仅是发热过程中最明显的表现,但是在某种情况下,病人有发热的感觉与各种热象,体温虽然没有明显升高,这不过是发热过程中还没有达到最明显的程度罢了,如果我们仅以体温的明显升高为有热无热的根据,而忽视病人现有的热象,这不是从整体出发,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很大的程度上保存着机械的唯物观点,是不完全符合医学科学逻辑的。
2.1 发热的原因 [1,2] 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原因,是有机体对高分子刺激作出适应性的反应,这些刺激物种类繁多,一般以细菌、病毒、霉菌等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最常见。但是祖国医学认为,六淫邪气,七情因素、以及饮食、劳倦、房室等都能对人体有害刺激,引起机体发热反应。
2.2 六淫邪气 例如古人说:“太阳中风,发热无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毛发直,皮肤闭,而发热”。又说:“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等,都是说明“风”、“寒”、“暑”等六淫邪气对人体的刺激是为发热的病因。
2.3 七情因素 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惊、恐、悲等精神因素对人体有很大影响,并能引起很多疾病和发热反应,古人说:“五志过极皆为火”,例如肝主木,在志为怒,大怒伤肝,肝郁火旺引起发热。
2.4 饮食不慎 古人认为胃气为本,借水各之精气而生长,如果饮食不节,脾胃受伤,便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产生疾病,例如过食厚味就能生湿、生热,宿食停滞久而化热。
2.5房室不节 古人认为色欲过度损伤精气,而肾阴、肾阳因此亏损,以致阴虚火旺骨蒸发热,或命门火衰而出现阳萎、心悸、腰酸膝软、小便清冷等。
2.6 劳倦过度 古人认为劳则气耗,过劳就会损伤脾气,出现气力衰少,动则气喘,自汗,或发热、心烦不乐等。
以上是古人对发热病因的认识,基本上与现代医学观点是一致的,比较突出的是祖国医学加强调七情因素在引起发热反应上的意义。
3 发热发生的机制
祖国医学认为发热发生的机制,是有机体“阴阳”失去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等都是说明发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现代医学在发热产生机制的方面的认识,基本上与祖国医学认识是一致的,比方说:“发热”的产生是由于“热”的代谢障碍,“产热”与“放热”机能失去平衡,由于产热机能旺盛或放热机能不全,过多热量积蓄在体内,因而导致发热。如上所述,发热发生的机制,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的,只是医学术语不同罢了。
4 各种不同热型
祖国医学不仅充分认识到各种不同热型,病因及发热发生的机制,并且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到不同疾病引起不同热型的规律,对临床诊断,有很大指导意义,从中医学文献记载中大约有如下几种热型。
4.1 恶寒发热 既有轻微发热,又有恶寒畏风,是外感初起表症,邪在皮毛肌腠尚未入里。
4.2 但热无寒 表症已罢,病邪入里化热,或伏热内发。这种热型,无恶寒只是发热,说明症多属里,没有表症。
4.3 蒸蒸发热 不恶寒、反恶热,发热如蒸饭时热气薰蒸的样子,以热型为表里俱热,说明热入气分外而肌肤,内而胃腑,内外皆热。
4.4 日脯潮热 这是一种每日下午定时发热,如潮涨潮落,此种热型,多见于大热伤阴,热结肠胃,一般常见于阴虚劳瘵、阳明腑实症。
4.5 往来寒热 此种热型是忽冷忽热,病邪停在半表半里,为少阳受邪的发热证据。
4.6 夜热旦凉 此种热型,夜晚热甚,白天减轻,常见于温病热入营血,临床上多伴昏谵、斑疹、失血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
4.7 厥热往来 这种热型是“厥逆”“发热”往返出现,或先厥后热,或先热后厥,说明病情复杂,病情危急。
4.8 五心烦热 此种热型,不一定体温升高,但病人有心热不适烦躁,或手足心热等症状,由于病因不同,虚实各异,一般说来,大多属虚证,如血虚、阳虚。
4.9 久热 此种热型,经久不退,临床上多见于湿温病,或热入营血。
如上所述,祖国医学对发热类型认识,十分精细,尽管现代医学所观察到的热型相当完善,但比较起来,祖国医学在这方面并不逊色,并且更有其独到之处。
5 中医各种退热方法[3,4] 。
5.1 发汗退热法 采用发汗药物,放散体温,达到退热目的,中医认为“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此法适用于外感表证发热。例如麻黄汤、银翘散。
5.2 清热退热法 这种方法就是运用寒凉药物组成方剂,达到清解内热目的,例如白虎汤,就是清热方剂之一,治疗阳明经证,温病热入气分,里热炽盛等症。
5.3 清热化湿退热法 此法适用于湿温病久热不退,因“湿”与“热”邪相结,既非寒邪汗之可解,又非热邪清凉可退,汗吐下皆非所宜,因此只能运用芳香化湿结合清凉退热方法。例如热多湿少以三石汤为代表,湿多热少以三仁汤为代表。
5.4 表里双解退热法 这种退热法,适用于表症未罢又有里症,临床只一面用发汗药,使表邪从汗解,一面清里热或使热从下解,例如葛根黄芩汤就是用于表里双解的退热方剂。
5.5 和解退热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病在半表半里,呈现往来寒热的热型,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就是用来治疗寒热往来的少阳证。
5.6 通便退热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里热重,或久热伤津而大便干燥,此时单纯清里热难以收效,只宜泻下肠胃热结和 燥屎才能退热。
5.7 凉血退热法 温病热入营血,血燥,夜热甚,斑疹,或昏谵,烦躁不寐,此种热型兼症,是血热有毒,非一般清热法可以退热,应当运用入血分咸凉解毒药物组成方剂,以凉解血中热毒,滋养阴液,例如犀角地黄汤。
5.8 滋阴退热法 一般阴虚劳瘵阴虚火旺的发热,症见潮热嬴瘦、盗汗等宜采用此法,这种方法是采用甘寒滋润药物组成方剂,以补阴液,降低热度,例如六味地黄汤就是滋阴退热方剂之一。
5.9 温补退热法 阳虚病人,心烦身热,神倦懒言,形寒恶风,又非甘寒滋润药物可以解热,只宜甘温药温补退热,例如补中益气汤治疗阳虚发热。
5.10 补血退热法 一般血虚病人,常有微热,或五心烦热,必须补血才能退热,例如当归补血汤用于治疗血虚发热。
5.11 解郁理气退热法 因郁而发热,这种发热症状是午后发热或时寒时热,或精神不愉快即觉浑身发热,妇女常有月经失调,此种热型,只宜解郁、疏气作为退热方法,例如逍遥散就是疏肝解郁的退热方法。
5.12 消导退热法 胃肠饮食停滞,脾胃失调,久而化热,临床上有发热呕吐,或泄泻、腹痛等症状,这种发热必须运用消导法退热。消导法就是运用行气消导药物组成,例如保和汤消胃肠积热。其他,还有针灸、按摩、推拿等多种多样退热方法,不再多举,由此可见祖国医学在退热方法上的丰富多彩。
6 结语
6.1 中医对发热的认识是从客观实际、整体观念出发,除体温有明显升高外,同时认为有机体各器官活动的改变,即使体温没有明显升高亦认为是热象,这种看法比较全面完整,符合辨证唯物观点,是祖国医学独特见解之处。
6.2 中医认为“发热”发生的机制,是阴阳不平衡,是发热发生的病理过程,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机制是“热”的代谢不平碍,“产热”与“放热”机能失去平衡,两者观点基本上一致的。
6.3 发热的病因,中医认为是六淫、七情等因子对人体的有害刺激,导致有机体做出适应性的反应,这也是与现代医学认识相接近,特别是七情因素能引起机体发热反应,中医对此更有丰富的认识。
6.4 中医对发热的观察,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不同疾病出现不同热型的一些规律,尽管这些规律还有局限性,但是它对我们临床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指导意义。
6.5 中医对病因和热型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八纲辨证和其它辨证,从而给与发热病人种种退热方法,这是中医治疗上最大特点,也是治疗上成功因素。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