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2003年9月~2007年6月,运用口腔黏膜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参照贝政平主编《3200个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及朱文锋主编《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中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龄16~72岁,平均46.56岁;左侧32例,右侧18例;发病时间2~30天。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9~69岁,平均40.5岁;左侧30例,右侧20例;发病时间2~25天。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相仿,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O.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腔内部与牙齿相邻的黏膜上有一道齿状线,在患侧齿状线的两端和中点各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量以1ml左右为度,每3日1次(在发病早期应用效果更佳)。中药治疗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白附子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面瘫症状完全消失,经检查面肌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但做表情时,仍有不同程度的面肌运动障碍,阴雨天时面部稍有不适感;好转:临床症状部分改善,面部稍有偏歪,功能恢复不明显;无效:治疗1个月而症状体征无改善。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治疗后患者疗效情况
组别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痊愈率 |
治疗组 44 3 对照组 41 3 4 2 96% 82% |
两组治愈病例治愈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愈患者治愈时间比较
组别 20天 30天 40天 50天 60天 平均天数 |
治疗组 8 10 15 5 6 36.7 对照组 6 7 13 8 7 44.6 |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痊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痊愈患者痊愈平均时间差异有显著性。
讨论
面瘫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麻痹,认为本病的病理是面神经产生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可扩展到面神经,炎症使神经管内的压力升高,引起神经水肿、神经鞘膜血管扩张,从而导致面神经变性加重,产生临床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祛风散寒通络、消除炎症是本病的治疗关键。放血疗法最早记载于《内经》中,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选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足厥阴肝经“目系”的分支下行颊里,环绕口;足阳明胃经向下沿着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承浆。所以使用三棱针在齿状线处点刺放血可以开窍泻热,活血祛瘀,疏通阳明、厥阴经络,祛散经络中的风寒。配合中药可使邪随血出,经络通畅,局部气血循环恢复正常,经筋得养,肌肉功能恢复。该法简便易行,行之有效,值得推广。值得注意的是本方法在发病的初期使用效果更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