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心得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明雪 时间:2007-03-03 15:58:03
核心提示: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祖国医学关于眩晕的病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
“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祖国医学关于眩晕的病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篇“髓海不足”以及《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晕》强调“无虚不作眩”,治疗当以“治虚为主”,这些理论从各个不同角度阐发和丰富了眩晕的病因病机,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在现代医学中,包括内耳眩晕,又称美尼尔氏综合征,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眩晕一证,以内伤为主,尤以肝阳上亢,气血虚损以及痰浊中阻为常见,多为本虚标实,实指风火痰瘀,虚指气血阴阳之虚,其病变脏腑以肝脾肾为重点。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太过,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以致脾阳不振,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或肺气不足,宣降失司,水津不得通调输布,津液留聚而生痰;或肾虚不能化气行水,水泛而为痰,或肝气郁结,气郁湿滞而生痰。痰阻经络,清阳不升,清空之窍失于所养,所以头目眩晕。此前人所谓“无痰不作眩”。治宜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主。
李东垣《脾胃论》之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干姜、泽泻、白茯苓、天麻、黄芪、黄柏、人参、苍术、神曲、白术、麦芽、半夏、陈皮组成。主要用于治疗痰厥头痛、眩晕、呕恶、痰多、胸膈胀满等症,方中天麻祛风化痰止头眩,《本草纲目》说:“天麻为治风之神药”;半夏燥湿化痰;二术俱苦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陈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神曲消食,荡胃中滞气;麦芽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燥也。合而用之,共成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之剂。
典型病案:李某,女,45岁。于2005年8月10日初诊。诉间断头晕、头痛20余年,加重2天。20余年前因饮食、劳倦所伤,间断出现头晕、头痛如蒙,胸中满闷,呕恶,自服谷维素片、止痛片等药物治疗,症状时作时止。2天前又因劳倦而致头晕、头痛加重,头痛昏蒙,恶心纳差,疲倦乏力,查体:精神欠佳,形体肥胖,血压150/90mmHg,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检查经颅多普勒正常。辨证分析:素体肥胖,劳倦伤脾,痰浊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生头晕、头痛。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平肝熄风。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清半夏15g,苍术、白术各15g,天麻10g,陈皮、茯苓各15g,神曲、麦芽各15g,枳实9g,竹茹12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温服。
二诊:头晕、头痛明显减轻,饮食增加,查体:血压130/80mmHg,精神好,舌质淡,苔白,脉滑,在上方基础上去枳实、竹茹,加枳壳9g和中降逆,继服7剂。
三诊:头晕、头痛痊愈,继服上方7剂,随访1年无复发。
眩晕的病因有风、火、痰、虚之别,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或相互并见,临证时须详察病情,随证施治。急者多实,选用清火、化痰、平肝、潜阳、熄风。缓者多虚,应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症状缓解之后,又当从本为治。痰浊内蕴,蒙蔽清阳则发眩晕、耳鸣、耳聋;浊阴不降,气机不利,则胸闷,恶心呕吐,故用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是标本兼顾之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