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透天麻赤箭芝,御风草似有参差。头眩眼黑医衰老,惊气风痫治小儿。蹇涩语言声自转,软疼腰膝足能移。时人蜜渍充为果,入药须教酒焙之。”清朝医学家赵瑾叔用一首七言律诗将天麻的形态、功效、加工炮制向读者倾心相告。以此作引,我们可以知道天麻是一味熄风止痉的名贵中药。天麻的名字大有来头,带有极强的神话色彩。
传说古时候大禹治水时,劈山引水,将大山一分为二,一面称为涂山、一面称为荆山,并疏通淮河,形成峡谷。在荆山有个小小的部落,人们在此男耕女织,捕猎纺织,安居乐业。可是天降不幸,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肆虐了整个部落,人们一旦得了此病,便头疼欲裂,严重时四肢抽搐,半身麻痹瘫痪,任凭如何的寻医占卜,都无济于事。
部落的首领年富力强,为人仁厚,虽然略懂草药,但却对此病束手无策。他看到人们被病痛折磨,又听闻五道峡有位神医可以治愈此病,便下定决心前去求医。五道峡奇险无比,周围山石林立,人迹罕至,更不知神医居身何处,但这位年轻首领决心已定,他带上干粮,翻山越岭,向着五道峡前进。可是一连数日,却未见人迹。最后,他走进了一片森森郁郁的林子,看见一位老人家正在打柴,这位年轻首领便走向前去,礼貌地询问五道峡的神医身居何处。老人家说神医去了双梯寨,这位年轻首领听后欣喜不已,连忙叩谢,拜别老人家后,便急急忙忙向着双梯寨赶去。
历经千辛万苦,几次险些丢了性命,这位年轻首领终于爬到了双梯寨。谁料,刚踏进寨门,便感觉天旋地转,一头栽进了一个洞里。等他醒来时,头脑不再感觉眩晕,四肢也不再抽搐了。此时,洞外走进一位老人家,手里端着一碗汤药。年轻人发现老人家正是在五道峡林子里遇到的那位打柴老人。首领刚想说话,老人家笑哈哈地止住他,让他喝了汤药,并说道:“你生的病与你部落的人是一样的,我已将治愈此病的药材备好,你拿去医治部落里的人吧! ”这位年轻首领便躬身叩谢,感谢老人家的救命之恩。老人家继续说道:“如果吃不完的话,就把它放在背阴的烂树叶里吧,它会长出更多的。”待年轻首领抬头时,洞内已空无一人。
年轻人便将药材放好,赶回部落。回到部落后,首领将药材熬了一大锅,分发给生病的人们。一连数日,大家的病逐渐好了。年轻首领将剩下的药材放在了背阴的烂树叶里面,从此,这种药材便在荆山这片地区一年年繁殖下来,一代代传承下去。因为此药材是天赐之物,又是治疗麻痹瘫痪之症,便被称为“天麻”。
故事结束,您知道了“天麻”名字的由来,也了解到天麻长于林下,有治疗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之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