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片玉,即“桂林一枝、昆山片玉”的省言,指登科及第。出自唐•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诗序:桂枝片玉,光生于家。”与桂枝相关的成语还有月中折桂、邰诜丹桂等。
桂枝,又名嫩桂枝、桂枝尖、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尤以广西为多,通常于春季刈下嫩枝,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中医认为,桂枝味辛、甘,性温,人心、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功。《本草纲目》言其“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名医别录》言其“温筋通脉”。《长沙药解》言其“入肝胆而散抑遏,极止痛处,通经络而开闭涩,甚去寒湿”。《本草疏证》言其“能利关节,温通经脉……其用之道有六,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药理研究表明,桂枝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有抑制作用,桂皮醛可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通过发汗,加速体温散失而引起解热作用。桂皮油有健胃、解痉、镇痛以及强心作用。加葱白、生姜同用,可增强桂枝发汗解表作用,对外感风寒、风湿痹痛、冻疮、闭经等,有良好的发汗解表、温通经脉之功。
肉桂,又名山桂、月桂、官桂、桂皮等,为樟科植物天竺桂、阴香桂、细味香桂或川桂等的树皮,主产于两广地区,大暑时将树皮割裂,立秋后剥离,刮去栓皮,切片或打碎用。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咀嚼无渣者为佳。肉桂不仅是常用的调味品,可健脾开胃、行气化食,而且也可入药疗疾,为中医“五大味”之一。中医认为,肉桂味辛,性温,入心、肝、脾、肾经,有温中止痛、活血通脉、补火助阳之功,本品辛热,能补命门之火,益阳消阴,为治下元虚冷要药,又能散沉寒,通血脉,治疗脘腹冷痛、虚寒痛经等。《本草纲目》言其“破产后恶血,治血痢肠风,补腰暖脚”。《本草汇言》言“肉桂,治沉寒痼冷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呕吐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则阴自消,而前诸症自退矣”。由此可知,一切虚寒性疾病,皆可用此粥治疗。药理研究表明,肉桂含有挥发油,能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并能刺激胃肠黏膜,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吸收,可解除胃肠痉挛,消除胃肠积气,抑制肠内异常发酵。因而煮粥服食,除散寒止痛外,对胃肠积气、消化不良等,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