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大量医学谚语,特别是中药方面的谚语涉及到采集、鉴别、功用的各个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有重要意义。
一、采集与来源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含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这两首谚语总结了各种中药采集的最佳时间与最佳地域。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指出茵陈采集的最佳时间是阳春,过时不但功效迥异,甚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指 出了采收知母时应注意的问题。
“黄牛有病有牛黄。”指出了只有生病的牛才能生有牛黄。
二、识别、炮制与用量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简明扼要地道出了西洋参的特征。
“雄黄见火毒如砒。”指出了炮制雄黄时切忌火煅,煅烧则会分解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有剧毒。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提示我们临证不可冒然大量应用细辛,一般不宜超过1钱(即3.125克)。
三、功用与主治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驱风(如勾藤),肿节治跌打(如九节茶),黏潺拔毒功(如木芙蓉),藤茎祛风湿(如海风藤、络石藤)中空消水肿(如通草、木通),花叶能升散(如桑叶、菊花),子实专下行(如苏子、枳实),麻辣治蛇咬(如两面针、九里香),芳香功止痛(如木香、沉香、香附),酸涩可收敛(如五倍子),甘味补气雄(如黄芪、甘草),苦寒泻火热(如黄连、大黄),辛辣善温中(如干姜、胡椒),咸味能软坚(如海藻、昆布),质重能镇静(如珍珠母、龙骨)………‘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这两段谚语指出了中药形状、性味与治疗作用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
“识得千里光,全家不生疮。”“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眠。”“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若遇着,一似手拈拿。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打得满地爬,快寻祖师麻。”“铁脚威灵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绵。”“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经常吃山楂,降脂又降压。”“血虚夜不眠,煮粥加桂圆。”“常服决明茶,通便降脂还降压。”“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黄芩白术为安胎之圣药(适用于胎动有热者)。”“一味丹参功同四物。”“若要皮肤好,煮粥加红枣。”“半夏为治妊娠恶阻之圣药(习惯性流产者最好不用)。”“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此类谚语众多,把一味药物的主要功用与价值,描述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且便于记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