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菊竹指梅花、兰花、菊花、竹,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历代文人墨客用以吟诗入画,除可供观赏外,它们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梅花:历代文人有许多咏梅的诗句,如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之中以白梅花入药最佳。白梅花又称春梅、绿萼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其性平,味酸涩,具有疏肝、和胃、化痰、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梅核气、肝胃气痛、食欲不振、头晕、瘰疬疮毒以及精神抑郁等症。《百草镜》云其“开胃散邪,煮粥食,助清阳之气上升,蒸露点茶,生津止渴、解暑涤烦”。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所含的纤维素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对肠壁有一定的清洁作用,有助于防止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纤维素和花色素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消除身体内部具氧化破坏作用的自由基,可以延缓衰老,防止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生。注意:白梅花虽性平,但阴虚重症见舌红无苔、少津、口干喜冷饮等仍不宜长期饮用,久服会伤阴耗气。梅的叶、果实、根、梗及梅花的蒸馏液均可入药。梅叶煎浓汁,可治休息痢并霍乱、妇女月水不止;未成熟果实(青梅)经炮制成乌梅,能收敛除烦、止血驱虫、生津止渴;梅树根能治风痹、胆囊炎、瘰疬;梅露(梅花的蒸馏液)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
兰花:为我国传统珍贵的观赏植物,唐朝诗人张九龄有“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的咏兰佳句。兰花有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等五大类,药用多为建兰,又名燕草、秋兰,叶可鲜用或晒干入药;花多在秋季采集,阴干即可。其性平,味辛,具有理气、宽中、止咳、明目的功效,用于治疗久咳、胸闷、腹泻、青盲内障等症。《纲目拾遗》进一步阐明其功效:“素心建兰花除宿气,解郁。蜜渍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内服常泡茶或水炖饮之。建兰花经蒸馏制成兰花露,有明目舒肝的功效;建兰根能顺气、和血、利湿、消肿。兰花亦可做为沐浴的添加辅料,据传用兰汤洗浴有消毒辟邪、除病驱瘟的作用。
菊花:又名节华、金蕊,为菊科植物白菊的头状花序,有“晚艳”“冷香”的雅称。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菊花》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不仅供人观赏,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包括:食用菊,主要作为酒宴汤类、火锅的名贵配料,流行、畅销于港澳地区;茶用菊,主要有杭菊、滁菊、怀菊等,经窨制后,可与茶叶混用,亦可单独饮用。饮用茶中用菊泡出的茶水,不仅具有菊花特有的清香,且可去火、养肝明目;药用菊,在市场上有八大主流商品来源,分别为杭菊、亳菊、贡菊、滁菊、祁菊、怀菊、济菊、黄菊,而《中国药典》根据菊花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收载了毫菊、滁菊、贡菊和杭菊四个品种。
菊花性凉,味甘、苦,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用于治疗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等症。《本草经疏》载:“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之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并解毒,苦入心、小肠,以泄滞结内热,故烦热并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菊花所含的酚性可以增加心脏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治疗冠心病,降低血压;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麻疹病毒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能增强谷胱甘肽的抗氧化作用,起到抗衰老作用;菊花提取物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具有抗炎作用;从菊花中分离得到的蒲公英赛烷型三萜烯醇类,对皮肤肿瘤、肺癌、结肠癌、肾癌、卵巢癌、脑癌、白血病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注意:菊花入药必选味甘白者,即亳菊,亦可使用贡菊、杭菊、滁菊等,“不得用野菊名苦薏者尔。真菊延龄,野菊泄人。”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