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科普 > 正文
  • 黄芪的配伍应用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王业龙 时间:2014-01-07 09:26:00
  • 核心提示: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可治疗多种虚损之证。其配伍应用如下:  肺脾气虚、中气下陷  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根,是一味常用的补益中药,其味甘,性温,归肺脾经。功能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可治疗多种虚损之证。其配伍应用如下:

      肺脾气虚、中气下陷

      黄芪主入脾、肺二经,有补中益气升阳之功,凡肺脾气虚,食少便溏,咳嗽气促,倦怠乏力,或气不摄血,各种出血及崩漏,中气下陷脱肛,子宫 下垂等,均可选黄芪。若气虚甚配人参、白术以增强补气效力;脾虚见食少便溏,除配党参、白术外,还常加茯苓、炒扁豆、炒薏苡仁以健脾止泻;如肺虚咳喘气短,痰多稀白者,多与党参、茯苓、陈皮同用,或配人参、五味子、紫菀以补气敛肺,方如《永类钤方》补肺汤;若气虚不摄血而致便血,吐血,崩漏者,常与人参、当归、龙眼肉等同用以益气摄血,方如《严氏济生方》归脾汤。

      黄芪既善补气,又长于升阳,故中气下陷而致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诸病,黄芪为必用之药。临床常与人参、白术、升麻、柴胡等同用,以加强升提之力,方如《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现临床以本方为基础,加入大剂量枳壳,每获良效。

      卫虚自汗

      黄芪有益气固表止汗之功,治体弱卫虚表不固而致自汗,与防风、白术配用,补气固表之功尤著,如《丹溪心法》玉屏风散;亦可与牡蛎、浮小麦等收敛止汗药同用,以增强止汗的作用,如《局方》牡蛎散。至于气虚阳弱而致虚汗不止者,可与附子、生姜同用,以补气温阳,固表止汗,如《严氏济生方》芪附汤。对于阴虚盗汗者,本品亦可治之,需与生地、黄精等到滋阴降火药同用,如《兰室秘藏》当归六黄汤。

      水肿

      黄芪具有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停聚而致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多与防风、白术等同用,如《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慢性肾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气血不足之疮痈

      黄芪具有益气升阳、托毒生肌之功,有“疮家圣药”之誉,故常用于疮疡属气血不足者。若日久脓成不溃,则与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剌等配用。以托毒排脓,方如《外科正宗》之透脓散;若疮疡溃久不收口者则与当归、人参、肉桂、熟地、白术等配用,以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如《局方》十全大补汤。如小儿痘疮,气虚塌陷,可与在人参、肉桂、炙甘草同用,以益气透疹,如《博爱心鉴》之保元汤。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黄芪补气力强,气盛才能血旺,故气血虚弱致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可用黄芪治之,如《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即以本品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以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用本品配当归、川芎、桃仁等,以治中风半身不遂;《百一选方》蠲痹汤以本品配羌活、防风、当归等,治疗肩臂风湿痹痛,兼见气血不足者。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