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科普 > 正文
  • 白蒺藜的配伍应用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郭晨阳 时间:2014-01-04 16:01:00
  • 核心提示: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功能平肝解郁,祛风明目。《本草经解》说:“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久服心火独明。&rdqu

     白蒺藜又名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白蒺藜味苦,辛,性平,入肝经。功能平肝解郁,祛风明目。《本草经解》说:“白蒺藜气温,禀天春和木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无毒,久服心火独明。”足见其性质平和。

      在临床中,白蒺藜通过不同的配伍可以治疗很多疾病,现将临床常用药对列举如下。

      肝经风热诸症:白蒺藜配桑叶

      桑叶甘寒,有散热除风,清肝明目之效。二药相伍,主入肝经,白蒺藜祛风,桑叶清热,共奏疏风散热之功。凡肝经风热所致的头晕头胀,目赤肿痛均可加入。如果头痛甚者,加入菊花、蔓荆子,清热疏风止痛力量更强。目赤肿痛甚者可加入夏枯草,清肝热更好。

      常用剂量:白蒺藜15克,桑叶10克。

      肝气郁结诸症:白蒺藜配柴胡、香附、白芍

      柴胡功能和解少阳,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常用于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子宫下垂等病症,为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要药。香附性温,功能理气解郁,调经止痛。李时珍谓之为“女科之主帅,气病之总司”。白芍味酸甘,性寒养阴敛汗,柔肝止痛。为养肝阴柔肝血,平肝阳之要药。白蒺藜疏肝解郁,诸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养阴柔肝,理气止痛之功。凡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满、痛经等俱可应用。

      常用剂量:柴胡12克,白芍24克,香附12克,白蒺藜15克。

      血虚风燥皮肤瘙痒:白蒺藜配何首乌、荆芥、当归

      何首乌能补益精血,养血润燥,截疟。用于肝肾精血亏虚,血虚便秘,久疟诸症。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适用于外感,麻疹,皮肤瘙痒诸症。当归养血和血,活血化瘀,用于血虚血瘀诸症。白蒺藜配荆芥专门祛风,散皮肤风毒之邪,当归配何首乌养血和血,兼能润燥祛风,专为病机为血虚风燥的皮肤瘙痒而设,临床应用,屡试不爽。

      常用剂量:生首乌20克,荆芥15克,当归12克,白蒺藜15克。

      此外,据研究发现,白蒺藜还具有脱敏的功效。故在过敏性疾病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必要时可配伍防风、蝉衣等药加强疗效。

      总之,只要熟悉白蒺藜祛风、明目、疏肝、平肝这几大功效,抓住临床疾病的病机,通过合理的,恰当地配伍,就能发挥很好的疗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