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黄连(Coptis teeta wall)习称云连,为东喜马拉-雅植物分区的特有种,主要分布在怒江、独龙江流域的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担当力卡山,海拔2500 3400m的中高层地段。云连为大宗名贵地道药材品种.野生变家种在怒江州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编篡的《篡修云南上帕沿边志》载: “帕属黄连产于碧罗、高黎两大雪山之上,为本属重要药材,行销内地,在昔概系野产,嗣因怒傈采取者多,至令野产尽绝……择林木深入群地栽种.近日逐渐推广,愈种愈多,将来普遍种植,则怒傈生计,翅足可以立面待也”。长期以来,云黄连是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人民用于与外界进行物资交换的主要商品,是高黎贡山最负盛名的药用植物之一。由于长期掠夺性采挖和环境不断遭到破坏,野生居群年已处于灭绝边缘.被国家列为二级濒危保护植物,渐危种。为此,积极开展引种驯化.规范化种植、合理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云黄连资源成为当务之急。
1适生地气象、土壤、植被概况
1.1 生境和群落特征:云南黄连分布于湿性常绿阔叶林和铁杉针阔叶混交林下陡峭山坡阴湿环境中,云南黄连生长在荫湿的陡坡、枯木树脚或山涧布满苔藓的石缝中,周围生长着多种木本植物。
1.2气候:云黄连适生地的气象特点是:气温较低,日照少,雨多,雾大,具有云黄连良好的适生条件。年平均气温7-9℃,最热月平均气温13~14℃,最冷月平均气温1-2℃,年日照时数1500-1600℃小时.年降雨量2900-3300mm,相对湿度90-95%。
1.3土壤:分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片麻岩、砂页岩及粉砂质泥岩发育的黄棕壤、棕壤和暗棕壤。剖面厚度90-- lOOcm,剖面发育好,枯枝落叶层厚为lOcm,分解良好.腐殖质层发达,为沙壤至黏壤,粒状、核粒状结构,土壤理化性能较好,自然肥力高。
1.4地理分布:云黄连分布于北起印度阿萨姆、中国西藏东南部人米什米什(Mishmi)山区(包括西藏察隅、墨脱),南至腾冲县北部、西北部、分布区大部分位于缅甸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与怒江(萨尔温江的上游)分水岭的高黎贡山全境,怒江与澜沦江分水岭的碧罗雪山部分地段也有分布,生于海拔2500-3400m之间温凉湿润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2资源状况和种质资源保护
2.1资源状况
据调查显示,云连野生面积10万亩,种植面积5000亩。云南黄连野生居群仅分布在北部贡山县高黎贡山西被人为活动很少的独龙江等地区和南部西坡的腾冲县明光、界头、古永3个乡镇中缅边界两侧的狭小区域.居群小而分散,整体数量已很少,处于灭绝的边缘。在高黎贡山中部东坡及碧罗雪山西坡某些地段上。则生长着零星成片的云南黄连野生栽培居群,居群较大。
2.2种质资源的保护
强化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管理,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群众自觉保护意识,保护云南黄连野生居群,保护遗传资源,加快云黄连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和适应特性,开展人工引种驯化研究、选育具有不同生态适应幅度、产量高的品种,建立人工居群,加快规范化种植的步伐,形成规模,发展区域经济,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最终达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云黄连。
3云黄连引种驯化栽培
怒江州福贡县云黄连贮藏量大,占全省云黄连总贮量的56.5%,怒江州云黄连贮量居全国首位,占总贮量的40%。怒江引种驯化云黄连历史悠久,早在120年前,福贡县上帕镇施底村贾氏兄弟从缅甸嘎门县科拉呸阿妹龙山挖野生黄连引种到福贡上帕栽培。1940-1986年碧江、福贡县种植云黄连已达1万亩左右,由于云黄连种植成本高,产量低,价格不稳,药农种植积极不高,致使云黄连种植面积锐减。2003-2009年怒江州医药公司和怒江明林黄连产业有限公司在福贡县建立云黄连种植基地5000亩,目前云黄连引种驯化栽培长势良好。怒江州规划发展种植云黄连12万亩,云黄连引种驯化、引种扩繁,规范化种植的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4云黄连的开发利用
4.1充分发挥云黄连小檗碱含量明显高于川黄连的优势,重点建设云连种植基地,稳定已有面积,提高质量和产量,开拓市场,保持发展不衰。
4.2抓好丰产稳产优质技术措施,进行云连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形成特色,进一步解决好人工栽培的系列关键技术。
4.3建立从科研、种植、精深加工生产到销售的经济实体,多渠道的综合经营。开办云连饮片厂,严格按照炮炙规范生产.保质量、打商标、创名牌、精包装、不断提高云连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4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云连的根茎、须根、叶、种子均含有小檗碱、黄连碱、药根碱和巴马亭等生物碱。云连是常年畅销的重要中药和处方调配的常用品种,也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据《全国中成药品种目录》统计,黄连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有上百种。云连植株茎的重量与根茎重量基本相等,由引可见,云连传统非用药部位即须极、茎叶是有待开放的药用资源。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