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科普 > 正文
  • 服膏方先辨“虚”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2 08:15:03
  • 核心提示: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文/作莉芳 每当冬季进“九”时节,正是体虚者的进补之际。因为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内经》曰“冬三月者为封藏”即冬天正是养精蓄锐的时期,出汗少,食欲较旺盛,摄人的
    摘自《上海中医药报》文/作莉芳 每当冬季进“九”时节,正是体虚者的进补之际。因为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于收藏蛰伏的状态,《内经》曰“冬三月者为封藏”即冬天正是养精蓄锐的时期,出汗少,食欲较旺盛,摄人的营养易储藏。 但是,在进补服膏方前,一定要辨明何“虚”证,以求“辨证施补”。人的体质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不同。还有气血不足,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等兼症,更有五脏六腑不同的虚症。因此,进补中就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不同;有气血双补、气阴同补、阴阳同补的方法。总之,进补要讲究辨证施治,缺什么补什么, 千万不能滥用补品补药,不然会适得其反,增加疾病。具体虚证为: 气虚证:表现为脏腑功能减退,常见动则气短、动则出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搏无力、舌淡等。 血虚证:出现面色苍白、唇甲淡白、头昏乏力、心悸心慌、肢体麻木、毛发枯萎、失眠、舌淡、脉细等。 阴虚证:面色潮红、头昏耳鸣、双目干涩、口干舌燥不欲饮、皮肤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大便干结等。 阳虚证: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腰膝酸软、小便清 长大便溏薄、喜热饮等。 同时还得结合五脏虚证,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等。所以,进补一定要分清气血阴阳,寒热虚实。 冬令进补是为了预防 疾病的发生,达到养身健体的目的。《内经》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即通过进补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春天就不会生病了,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预防为主思想的体现。 进补时应注意: l、要顾及脾胃之气: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食物,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变为机体的营养物质。同样药物也要通过脾胃的消化,才能输送全身发挥治疗作用。所以,进补时要顾及到脾胃的功能,加些理气行气之品,如陈皮、木香,勿过用苦寒药物和滋腻之物,做到补而不滞、滋而不腻。 2、要掌握适当的剂量:因人而异,对慢性病患者调理宜用平补,药力不宜过猛。膏方一般每日早晚空腹一匙。消化差者,每日一次一匙。服补药不在量多,贵在坚持常服,要积至一定时日,才能见功效,千万不可急于求成。 3、感冒、腹泻时应停服膏方,等痊愈后再服。溃疡病、高血压等患者应慎用。 4、进补时,服用人参一般不吃萝卜、茶叶,避免海鲜,以免过敏。服膏方与喝茶应相隔2小时以后,不要喝浓茶。 5、使用其它中西药也应与膏方间隔l一2小时,以免药物相互作用,有效成分发生变化。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