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药用的宜忌
来源:《东方药膳》 作者: 时间:2008-11-28 14:32:54
核心提示: 柿花,为柿科植物柿的花。《滇南本草》言其“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柿蒂,又名柿钱、柿丁、柿萼,为柿树科落叶乔木植物柿树的宿存花萼。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平,人胃经,有降气止呃之效。本品味苦而善
柿花,为柿科植物柿的花。《滇南本草》言其“治痘疮破烂,柿花晒干为末,搽之”。
柿蒂,又名柿钱、柿丁、柿萼,为柿树科落叶乔木植物柿树的宿存花萼。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平,人胃经,有降气止呃之效。本品味苦而善降胃气,为治呃逆之要药,适用于胃失和降所致的呃逆症。《本草求真》言“柿蒂味苦气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本品性味平和,可随症加减用于各种呃逆症的治疗。
柿子,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主产于河南、山东、福建、河北等地,秋冬季采收,经脱涩红熟后用,也可采青柿脱涩后用。柿子可制成柿饼、柿干等食用。柿饼表面的白色结晶体称为柿霜,润肺力强。中医认为,柿子性味甘、涩、寒,人脾、胃、肺经,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养阴止血之功,适用于燥热咳嗽,痰中带血,胃热伤阴,烦渴口干,痔疮下血等。《名医别录》言“软熟柿解酒热毒,止口干,压胃间热”。《本草经疏》言“鼻者肺之窍也,耳者肾之窍也,二脏有火上炎,则外窍闭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气,俾火热下行,窍自清利矣”。《随息居饮食谱》言“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本草纲目》言“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平,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止嗽,止血之功”。营养分析表明,柿子含蔗糖、葡萄糖、果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C、碘、钙、磷、铁等,未成熟果实含鞣质。药理分析表明,柿子有降低血压,增强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口服柿子可促进血液中酒精的氧化。
柿叶为柿的叶。中医认为,柿子性味苦、寒,人心、肺经,有止咳平喘,适用于肺胀喘咳,肺气肿及各种内出血等。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黄酮苷,鞣质,酚类,胶质,香豆精类化合物。所含的黄酮类化化合物可降低血脂,使胆固醇吸收下降,并能降低血压,增加冠脉血流量,在离体兔心标本上,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
柿饼,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涩,寒,人肺、大肠经,有润肺涩肠,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等。《名医别录》言其“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日华子本草》言其润声喉,杀虫”,《嘉祜本草》言其“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日用本草》言其”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空腹食柿子。柿子含大量的柿胶酚、单宁、胶质,这些物质遇到酸时,就会凝结成不能溶解的硬块,硬块小的,会随大便排出,硬块大者,难以排出,停留胃内,就会形成“胃柿石症”,轻者胃脘疼痛,恶心呕吐,重者会引起胃出血或胃穿孔。柿子含有大量的鞣质,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而妨碍铁的吸收,因此,患有缺铁性贫血或正在服食铁剂者,不宜服食柿子。食柿时不宜与蟹同食,以免腹痛泄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