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的认识
正确认识中药毒副作用:传统的所谓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的一种偏性,是中药的一种性能。现在所谓的“中药的毒副作用”已完全脱离了中药的治疗作用,单纯指中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对人体的有害作用,即中药的不良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去除可降低毒性;二是有毒成分是有效成分,如川乌、草乌等,所含乌头碱等既是毒性成分,又是有效成分,若去除,毒性降低的同时,药效也会损失。
随着医学界对用药安全的重视,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临床上应用科学的方法使用毒性中药,减轻和防止毒副作用的发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宣传,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中药毒性产生的原因
1.药物本身的毒性:药力峻猛的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机会较多,如附子、大黄、麝香、大戟、商陆、闹羊花、蟾酥、川乌、草乌、细辛、甘遂、芫花、雄黄等。六神丸方中含药力峻猛的麝香、蟾酥、雄黄(尚含有毒性)比例较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报道就很多,可引起药疹、急性咽喉炎、先兆流产、药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而龙胆泻肝丸则是因为方中的关木通含有的马兜铃酸对肾脏有明显的毒性所致。
2.药物炮制不当:某些有毒中药必须经过相应的炮制,以减其毒性,用其治疗作用。该炮制的未经炮制而用生品,或炮制程度不够,或炮制方法不当,则必然导致毒性发生。如生大黄泻下,止血则必须用炙大黄;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临床常有因附子、乌头、马钱子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马钱子炒得轻可使其复方药物的毒性增加,LD50由1.
3.病人体质差异问题: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斟酌选药用量。有时缺少对过敏体质病人用药情况的了解,遇到含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发生过敏反应。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表现为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瘙痒难忍,心烦,停药后即愈。
4.超量使用:中药虽然毒副作用很小,但在临床应用中也有一定的计量范围,若按《药典》规定的常规计量用药,一般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若剂量加大,超出人体的耐受极限,就极易发生中毒反应,导致严重后果。如中药关木通的常用剂量为3~
5.长期服用蓄积毒性:中药治病是以药之偏性纠病之偏性,以中病为止,药过病所,反能致害。服用药物,无论中药、西药,都要经过肝脏、肾脏的代谢,如长时间服用某一药物,有可能加重肝、肾的负担,某些中药甚至还会造成蓄积性中毒。如一男性患者因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治疗痤疮,时间竟达2年余,结果导致慢性肾功能损害。
即使是一些作用平和不含毒性成分的中药,长期服用也会有副作用。如有人误认为胖大海是润喉利咽的保健品而长期泡茶饮用,结果导致大便稀薄、饮食减少、胸闷不舒等一系列副作用。又如人参,长期服用可出现烦躁、易激惹、失眠等副作用。
6.中药剂型改变:中药新剂型不断出现,给药途径也有改变或创新,但制剂纯度问题,有效成分改变与否,以及机体利用问题等,可能会与原制剂有所不同,而导致某些用药不良反应的出现。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后出现毒副作用也时有临床报道。
7.药名混淆应用不当:中药品种繁多,或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由于历史原因,中药中品种混乱的不少,其中有的无毒,有的有毒,有的有小毒,有的有大毒,一定要在有经验的医师或执业药师的指导下选用。有时一字之差会遗憾终身。如汉防己(粉防己)为防己科植物防己的干燥根,不会引起肾损害;而广防己(木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含马兜铃酸成分,有可能造成肾间质损害。又如木通有关木通(马兜铃科)及川木通(毛茛科)之分,具有肾毒性的是关木通。又如五加皮有南、北之分,南五加(包括刺五加)属五加科植物,无毒;北五加皮(又名香加皮)属萝摩科植物,有毒。
8.药证不合或配伍不当:中药临床应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要取得疗效,既要了解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又要掌握病人的病因病机,审因论治。如每年冬令进补之际,常有不少脾虚湿盛或气滞纳呆者,盲目服用滋阴补肾的滋补膏,结果壅中滞气,舌苔厚腻,胃口越来越差,越补湿越重气越滞。另外配伍不当也可导致毒副作用的产生,如中医药的“十八反”、“十九畏”。
9.中西药联用不当:现在临床中西药物联用较为普遍,由于用药方法说明解释不够,或用药知识普及不够,病人服用中西药物未能按科学规定合理分开一定间隔时间,而发生不良反应。
10.煎煮不当影响毒性:中药临床应用还是以汤剂为主,煎煮时间的长短对中药的药效以及有毒无毒也有影响。如含乌头碱的附子、乌头等药先下久煎,能使其毒性大减或消除,若煎煮时间不够,即可毒害人体,轻者流涎、呕吐、腹泻、四肢发麻,重者手足抽搐、神志不清、心律失常,甚至致死。
中药毒性的预防
1.临床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按中医理论辨证用药,恰当配伍,熟悉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掌握药典及经典医著中有关毒性中药的用法及用量,了解现代药理和病理研究最新成果。从事调剂人员应认真审查处方、辨别药名,调剂时剂量一定要准确,切记不能随意更改处方中每味药物的用量及配伍的比例,该单包要单包,一定要向病人交代清楚用法、用量。
2.健全药物管理制度,规范中草药的收购、加工、炮制,加强中药市场的管理力度,保证中药来源的准确性,尤其是一些峻烈性中药,更需要经炮制以制毒、去毒或改变与缓和药性,按处方上炮制要求,“当煎则煎”,“当煮则煮”,以方炮制,以法炮制,严防假、伪、劣质中药在市场中存在,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3.加强现代药理、毒理研究,建立药理、毒理研究模型,寻找新的检测手段,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从药材外观性状到活性成分的含量各方面控制其质量。为临床用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4.建立中草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中草药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尤其是将民间使用中药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挖掘出来,建立全方位的中药监测系统,从而可及早做出判断,争取预防的必要措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