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药禁忌 > 正文
  • 浅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近些年,中药不良反应屡见报道,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现就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探讨。1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1.1过敏性休克 赵氏…报道,某患者因肺部感染,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穿琥宁注
    近些年,中药不良反应屡见报道,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现就有关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合理使用的问题进行探讨。 1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 1.1过敏性休克 赵氏…报道,某患者因肺部感染,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穿琥宁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自感周身出汗,继而口唇发绀,结膜充血,双上肢皮肤发红,当时考虑药物过敏,遂立即停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5 mg,肌注苯海拉明20 mg,2 min后,患者又出现憋气,呼吸急促,触双上肢皮肤发凉,脉微弱,测不到血压,当即进行抗休克抢救,症状逐渐缓解,神志清醒,病情稳定。 1.2消化系统损害 l例有消化性溃疡患者连服3 d大活络丸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失血性休克;有人曾两度因服用牛黄解毒片而引起中毒性肝炎,第2次仅服4片即出现了肝功能损害。 1.3循环系统损害 小活络丸(片)和六神丸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律失常。前者多在服用常规剂量时出现;后者中毒致死的病例,皆有明显的心血管系统异常表现。据报道,一新生儿服用六神丸后,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重度心肌损害,抢救无效而死亡。 1.4造血系统损害 连续服用云南白药可致血小板减少。有2位患者在连服本品2周或1月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皮肤瘀斑瘀点、牙龈出血或鼻衄。一新生儿因“鹅口疮”涂敷冰硼散O.5 g,bid,7d后消化道及皮肤出血,终致循环衰竭,休克死亡。一患者常规服用感冒通1 d后即出现溶血性贫血。 1.5皮肤过敏反应 李氏报道,皮肤过敏反应多发生于首次用药的5 min以后,少数发生于连续用药数天以后。多表现为全身性,但以头面部、颈部及前胸部为甚,均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痒,部分患者伴有轻中度胸闷、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口唇麻木等表现。 2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2.1成分复杂 中成药注射剂虽然具有起效快、便于临床急症应用的特点,但由于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处理,其引起过敏反应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且中药注射剂大多数是提取的混合物,没有完全定性和定量的产品,药物的分子量较大,某些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物质,这些决定了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导致疗效不稳定并影响安全性。 2.2给药途径不当 如丹参注射液由肌注改为静脉注射易致过敏性休克,这是因为药物直接进入血管,浓度过大,并且成分复杂。此外,还有一些口服药物做成静脉用药后,由于质量不易控制,造成稳定性差,导致不良反应。 2.3溶媒使用不当 笔者发现,许多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与溶媒的种类和容量有关。如说明书规定丹参注射液20 mL溶于250~ 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而临床医生多数习惯将30~ 50 mL丹参溶于250 mLO.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滴。研究显示,中药注射剂在生理盐水中微粒数目显著增加。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患者容易出现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等皮肤过敏反应甚至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2.4中西药配伍不当 一些酸性中药,如含有山楂的丸剂与磺胺类西药合用,会产生结晶尿、血尿。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宜与士的宁、麻黄碱、山梗菜碱、维生素B1、维生素B2、细胞色素c合用。因为丹参的水溶性成分能与这些药物结合产生沉淀,降低疗效;也不宜与抗酸药同服,它可与抗酸药中的金属离子发生络合,从而降低丹参的生物利用度,影响疗效。 2.5长期应用毒性药物 如朱砂养心丸易致肾损伤,含马兜铃酸的药物易致肾病。 3预防与合理使用 3.1避免多种注射剂配伍应用 由于中成药成分复杂,特别是注射剂,与其它药品配伍容易引起化学成分的变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曹氏等报道,9种中药注射剂在生理盐水中均引起微粒数目显著增加。复方丹参注射液在超纯水和10%葡萄糖注射液中pH值显著变化,>5μm微粒数显著增加,这些不溶性微粒沉积在毛细血管中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产生静脉炎、肉芽肿,并可引起过敏和热原样反应。因此,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对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给予高度重视,中药注射剂尽可能单品种输注,避免多种配伍应用。 3.2注意个体差异 老幼体弱者适当减少剂量。中药的使用存在着个体差异,剂量大小因人而异。一般而言,老幼体弱者剂量要轻,否则易造成不良后果;过敏体质用药要慎重,某些中药尽管对一般人无不良反应,但过敏体质者服用少量,也可致过敏或中毒。 3.3做好用药指导与患者教育 要改变人们传统思想中对中成药的片面认识,让他们知道,“是药三分毒”,切不可为了增加疗效而盲目增大药物剂量,一定要按照说明书和医生或药师的指导,合理使用中成药。 3.4加强不艮反应监测 药剂科与临床要密切合作,对中药不良反应加强监测。通过不良反应监测,以便更准确、合理地使用中药。 4结语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而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超量、长期服用和对配伍禁忌的忽视,要引起医生充分警觉。为防忠于未然,医生们有责任把好第一关;药剂人员有责任对药品质量进行监控,从源头上杜绝由此引起的不良反应。通过医生、药师和患者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把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