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
来源:求医问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10-08-11 07:34:00
核心提示:吴中柱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l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93岁,2003年3月7日诊。因冠心病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痛风性肾病曾于4月前住院治
吴中柱 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l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93岁,2003年3月7日诊。因冠心病心律失常、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痛风性肾病曾于4月前住院治疗,出院后遵医嘱服用鲁南欣康、万爽力、养心氏等药。因近1周胸闷、心累,活动加重,双下肢浮肿,作动态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心房纤颤,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最慢心率44次/min,平均心率62次/min,>1.5s的停搏1038个/24h。建议安装心脏起博器。患者因年老只接受内服中西药治疗。现患者胸闷,心累,活动加剧,双下肢膝以下凹陷性水肿,肢冷,纳差,便溏,大便每日2.3次,神疲乏力,舌淡暗,苔白,脉濡缓结代,听诊HR54次/min。诊为胸痹、心悸、水肿。证属心脾肾阳虚衰,心脉瘀阻,脾失健运。嘱停服欣康片、万爽力、养心氏等药,以中药煎剂内服:黄芪50g,党参30g,丹参30g,川芎10g,麻黄6g,细辛5g,干姜8g,制附片20g,桂枝10g,茯苓30g,炒白术2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肢肿渐消,便溏改善、大便每日l一2次,心率加快,HR56次/min左右;第2周中药原方继服,另每日予红参8c煎水服,并配合西药果糖、ATP、辅酶A等静滴(10d);第2周末双下肢水肿消失,大便正常,每日1次,纳食增加,HR60次/min以上,守方巩固治疗。第3周心率增至64次/min以上,心电图提示心房纤颤消失。患者口微干,原方去干姜、炒白术,桂枝改为肉桂,停用红参;第4周HR86-88次/min,患者睡眠有减,口微干,舌微红,苔薄微干,脉细数结代,为气阴伤兆。处方:太子参30g,麦冬25g,五味子15g,黄芪30g,玉竹25g,丹参30g,炒酸枣仁25g,茯苓30g,柏子仁15g,炙甘草15g,加服西药万爽力,3d后心率降至70次/min左右,巩固治疗1周,心率维持在70次/min左右。停用中药煎剂,改用中成药养心氏每次4片,每日3次,活血通脉片4片,睡前服。2年多来,当患者出现心率减慢60次/min左右,则加强活血行脉,提高心率,改睡前1服活血通脉片为每日3次,或再加用生脉注射液、果糖等静滴,可使心率很快提高至70次/min 左右;亦曾心率增快至90次/min左右,则睡前停服活血通脉片, 并加服万爽力,每日2次,使心率回复到70次/min左右。 2 讨 论本例患者因年老多病,心脾肾阳虚衰,心脉鼓动无力,心血瘀阻,脉气不相顺接故胸闷、心累、心悸;肾阳虚脾阳弱,肾不主水,脾不运湿故肢肿;脾虚纳化失常故纳呆便溏;舌淡暗、苔白、脉濡缓结代为心脾肾阳虚衰明证。故以益气温阳,健脾利湿,活血通脉复率为治法。以参、芪、苓、术、附子益气温阳,健脾利湿;丹参、川芎活血行气,使气旺阳生,气行血行,脾健湿运;姜、桂、附、麻、辛温肾阳、通心阳、暖脾阳,鼓动心脉,提高脉率。全方使心阳振,心脉通,心率复,则胸闷、心悸缓解;肾阳旺、脾阳温则气化水行湿去而肢肿消、胃纳增,肢冷便溏亦随之而去。后因出现气阴伤征兆,故以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玉竹、茯苓、炒酸枣仁、柏子仁、炙甘草、丹参等益心气、滋心阴、养心血、安心神, 配合西药万爽力保护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情况下的能量代谢,阻止细胞内ATP水平下降,从而使心率较快地回复至70次/min左右;必要时配合生脉注射液、果糖、ATP、辅酶A等静滴,能有效提高心率。本病例在治疗中出现气阴伤征兆,治疗早期如加入麦冬、五味子之类滋阴敛气药,既可从阴引阳,辅阳气之生;又能制阳气之燥,避免亢阳伤气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