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亦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小儿,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笔者以穴位埋线结合中药外敷治疗小儿遗尿6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66例观察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其中男34例,女32例;年龄3~5岁45例,6~8岁17例,9~11岁4例;病程6~48个月,平均18个月。
1.2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遗尿的诊断标准:①睡眠较深,不易唤醒,每夜或隔几日发生尿床,甚则一夜可尿床数次;②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均作尿常规及尿培养无异常发现,通过多次检查均排除器质性疾病、痴呆症、大脑发育不良者。2治疗方法
2.1 穴位埋线
选穴:中极、膀胱俞、三阴交。方法:利用3-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医用羊肠线),剪成0.3 cm长的若干小段,于75%酒精内浸泡变软备用,取一次性7号注射针1支,以相应长度的针灸针作为针芯,用无菌镊子取羊肠线一段从针孔端穿入。中极、膀胱俞斜刺,三阴交直刺,进针约0.8~1cm,然后边推针管边退针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检查羊肠线无外露、无出血后,按压针孔片刻,局部用碘伏涂擦。每周治疗1次,治疗2次后统计疗效。2.2中药外敷
中药组方:五倍子、吴茱萸、小茴香、补骨脂、黑顺片各等份,粉碎研成细末,摇均,装瓶备用。取上药粉约109,用温开水调成厚粉状,敷于脐中(神厥),用胶布固定,每晚睡前进行敷贴,次日晨起时将药取下,若敷药处起红疹者可改用植物油调敷,连敷2周统计疗效。
3结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小儿遗尿疗效评定标准,经治后未再遗尿为痊愈;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为好转;遗尿无改善为无效。结果本组66例痊愈45例,占68%;好转18例,占27.7%;无效3例,占4.5%;总有效率95.5%。
4典型病例
患者,男,5岁,于2007年12月24日初诊。有遗尿病史1年,时发时止,经检查已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发育正常,曾服中药治疗,效果不佳。近来经常在睡眠时特别是在梦中尿床,多则一夜3次,少则1次,神疲体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按以上方法穴位埋线并予中药外敷神厥,1周后复诊,诉有时隔日遗尿1次,继续上法治疗1周,已无遗尿出现,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5讨论
小儿遗尿多因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不能温养膀胱,膀胱气化功能失调,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所致。治疗上以健脾益肺,温肾固摄为治疗方法,穴取中极、膀胱俞、三阴交。中极为膀胱之募穴,配背俞穴膀胱俞为俞募相配,能振奋膀胱气化之功能;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肺、脾、肾三经之经气而止遗尿。羊肠线作为异体蛋白,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吸收,对穴位产生柔和而持久的刺激,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的作用。中药五味子、吴茱萸、小茴香、补骨脂、黑顺片以温。肾健脾、缩泉涩精,全方具有调补心肾、健脾益肺、固精止涩、缩小便的作用、而神厥位于脐中,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隶属于任脉,与督脉、冲脉“一源而三歧”,三脉经气相通,与脏腑密切相连,所以,将中药外敷于神厥既可以通过药物不断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又可以将药物渗透通过经脉输布深入体内,直达脏腑经气失调之病所,使下元虚冷得以温煦,膀胱制约能力得以恢复,遗尿可止。本法操作简便,临床疗效显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