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符合l999年WH0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伴有:①四肢感觉异常,麻木及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②肌键反射减弱、消失。③足背动脉搏动正常。④肌电图检查显示总神经、胫神经有传导障碍。⑤排除下肢皮肤有破溃,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新发脑梗死等。
1.2一般资料70例均为2005—07~2007一o6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内分泌科门诊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34~72岁;糖尿病病程】.3~20年,神经病变病程1.1~20年。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36~75岁;糖尿病病程1.6—20年,神经病变病程l.5—12年。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基础治疗所有病例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口服降糖药物或皮下注射胰岛索治疗,使空腹血糖为4.4—7.0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为4.4~10.0mmnol/L,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治疗。
2.2治疗组益气活血通络中药联合甲钴胺治疗。药物组成:黄芪30g.太子参l5g,川芎15g,赤芍20g,桃仁15g,红花15g,当归20g。四肢麻木加鸡血藤、川牛膝、威灵仙;四肢发凉加干姜、肉桂;阴虚燥热者加生地、麦冬、大黄。诸药加水500ml,煎至250ml,每日l剂,分两次服用,l月为l个疗程。甲钴胺注射液[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号:P2tX)80224141546906]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3对照组仅采用甲钴胺治疗,同治疗组。
3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腱反射、感觉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较前明显增快(>5m/s)。有效:症状改善,腱反射、感觉有恢复,但未达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较前增快(<5nes)。无效:症状、体征、肌电图均无改善。
3.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治疗组 37 19(51.35) 15(40.54) 3(S.11) 91.89*
对照组 33 12(36.36) 14(42.42) 7(21.21) 78.79
Ridi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4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神经系统损害最常见的病变。祖国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日久,无以化气,致气阴两虚,气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缓慢滞涩而成瘀。血;同时,瘀血又可阻碍气机,使津液失于输布,致脉络瘀滞,经气不通,则出现麻木、疼痛症状,因而宜采用益气活血通络之法。方中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通络;当归活血补血;重用黄芪大补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而不伤正;佐以太子参,益气生津,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通络之功。甲钴胺是甲基化的维生素B12,可以直接转运入神经细胞内,刺激轴浆蛋白质合成,修复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甲钴胺是蛋氨酸合成的辅酶,该酶对神经细胞内合成用于组成轴突的结构蛋白至关重要。因此,采用益气活血通络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既切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又能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控制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