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380例患者中男160例,女220例;年龄13~72岁,平均40岁。单块结石直径≤2.5cm,泥沙样结石占胆囊≤2/3,病程1周到数年不等。全部病人均有胁肚部胀痛,痛及肩背,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彩超, CT、核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胆系结石。
治疗方法
治疗前准备:常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高血压患者应服用降压药,使其血压达到正常范围。
治疗前晨起空腹,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治疗部位对准发射杯位置,使B超探头对准结石部位,让屏幕显示图像,找出结石所在的器官及部位,测出结石距离皮肤表面的距离,再对照探头伸缩杆上的刻度,使伸缩杆上的刻度同屏幕距离一致,结石光团处于横轴中心线上,将探头旋转或将探头处于另一角度,再作探测,如结石光团仍处于不变位置则定位准确。开始向水囊注水,水量适当后排除水囊内的气体,并在水囊和探头上涂抹耦合剂,既可进行冲击波触发。
触发电压约在110~140V,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冲击频率65次/min,肝内胆管结石冲击频率60次/min,冲击次数2400~2600次,冲击能量在38~45焦耳,碎石次数1~3次,结石较大、较多者需分4~5次击碎。
治疗后通常在B超显示下:①结石形状明显改变,光点变稀疏且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②结石强光团松散变浅或散开变大,声影模糊不清。
术中不良反应:胃脘部疼痛及恶心30人次,胆区局部明显阵痛20人次,均在短暂休息后,未用止痛药的情况下完成治疗。
术后处理:①中药:经体外碎石后,胆系结石尤其是胆囊结石,由于其生理解剖特点,很难自行排出体外,笔者应用自拟排石汤辅助排石。金钱草30g,海金沙30g,鸡内金20g,滑石20g,枳壳25g,茯苓25g,牡丹皮15g,赤芍15g,川楝子15g,茵陈25g,郁金15g,栀子15g,延胡索15g,鳖甲15g,山楂15g,神曲15g,麦芽15g,甘草10g。②部分碎石较多,胆囊功能较差,排出不畅者,我院还进行总攻排石,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一旦出现持续性上腹绞痛、发热等并发症,应及时应用解痉止痛药,静脉滴注消炎药等。
结果
本组380例,碎石率90%,排石率80%,碎石疗程结束后3个月、半年随访,排净率达40%左右。
讨论
胆系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多属“胆胀”、“胁痛”、“黄疸”范畴。中医学 认为胆附于肝内藏胆汁,肝胆相表里。胆具有藏精气的特点,与五脏藏精气的作用相似。然而五脏所藏精气是“藏而不泻”,而胆不仅藏储胆汁还排泄胆汁,“亦藏亦泻”,这一点又与六腑的传化作用相同,所以胆又属于“奇恒之腑”。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如胆气不通,则出现右胁肋疼痛,热入少阳而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湿热熏蒸胆汁外溢而身目发黄,绿如茶色,胆汁潴留,气血瘀滞可积聚形成胆汁积液,胆汁性肝硬化。“中清之腑”指“中清不浊”,凡外邪内侵,七情不舒,寒热失常,蛔虫上扰等多种原因作用于肝胆,可致肝胆疏泄失常引起“气血瘀积腑,湿热瘀结中焦”,胆汁浊而不清,瘀积日久,便可产生结石。
中医学认为,以疏通条达气机、清热利湿、软坚化瘀、调达阴阳平衡之法,治疗胆系结石,既不伤元气,又保护胆腑原有的功能。我院近年来应用WD-ESWL型碎石机治疗胆系结石380例,并配合传统中医药疗法.使胆系结石达到既碎且排,取得满意疗效。
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是近年来发明的一种治疗人体内结石病的新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它是利用一种称为碎石器的机器所产生的震波,这种波以声速前进,可以击碎体内的结石,可使结石病人不用手术治疗,便能得到治愈。震波是一种机械冲击波,这种冲击波具有较高的能量和压力,它能在几十亿分之一秒就达到压力的高峰。碎石器发出的震波是通过水下高压容器的水花放电而产生的,这种放电引起了电极周围水分的突然蒸发,由此产生的脉冲可指向体内的结石。通过X线或超声诊断仪对结石进行定位,使结石受到最大量的冲击,通常在1~2h内进行500~1500次火花放电,操作完成时结石便变成沙子一样的细粒。经过科学家对碎石器的性能作了多次的改进,这种治疗一般不会对身体的组织造成损伤,治疗过程中病人也不需麻醉,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体外震波碎石不失为治疗胆结石较有效的途径。
预防
由于胆系结石形成的原因目前还未完全清楚,要预防比较困难,但病人应调节情志,调节饮食,少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