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本人2004年2月~2006年2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偏头痛26例,并随访1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2例偏头痛患者均系门诊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最
本人2004年2月~2006年2月期间,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偏头痛26例,并随访1年,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52例偏头痛患者均系门诊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2岁,平均42.5岁;病程最长19年,最短4个月,平均5年。对照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0岁,平均41.3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5.1年。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经神经系统检查和头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疾病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发作时给予咖啡因麦角胺(每片含麦角胺 lmg和咖啡因100mg)2片。若症状不缓解,隔半小时或1h可追加1~2片,每日服量不得超过6片,每周服量不得超过12片。缓解期给予尼莫地平20mg,每日3次,口服;心得安自40mg/d起,缓慢增至120mg/d(以脉搏<60次/min为度);阿司匹林75~100mg,每日1次,早饭后或晚饭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其药物组成为:川芎20~30g,白芷20~30g,蔓荆子10g,荆芥10g,防风10g,菊花15g,钩藤10g(后下),石决明10g(先煎),蜈蚣2条(去头足),旋覆花10g(纱布包裹),茯神15g,石斛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饭后温服。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控制:服药期间头痛未见发作,伴随症状消失,停药1年未发作;显效:服药后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停药3个月内有发作,发作次数较前减少一半;无效:服药后症状稍减轻,发作间歇期未延长,停药后复发。
治疗结果见表。
表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控制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6 19 5 2 92.31
对照组 26 5 12 9 65.38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讨论
偏头痛为常见病,呈间歇性反复发作,病程多持久。临床上以阵发性一侧剧烈头痛为特点,严重时可累及整个头部,多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导致失眠、健忘。因此,偏头痛发作起来常有“头痛欲裂”之说。该病多见于女性,半数左右有家族史。
偏头痛病因还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劳累、失眠、情绪紧张及月经期等有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睡眠不佳、气候变化、强光刺激、烈日照射、轻度低血糖、饮酒以及应用血管扩张药等,均是引起偏头痛发作的诱因。一般认为偏头痛的发作是由于血管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致局部血流灌注减少,同时由于某些原因诱发血小板聚集释放5-羟色胺(5-HT)、ADP、组织胺等所致。
本疗法对偏头痛发作时用咖啡因麦角胺对偏头痛所致的头部血管扩张有收缩作用;心得安和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5-羟色胺和组织胺等;尼莫地平为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能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松弛平滑肌,改善脑微循环,防止反应性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并且能抑制血小板内物质的释放。中医则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六淫之邪外袭或脏腑阴阳失调,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络则脑失所养而发偏头痛。方中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为血中之气药,具有祛瘀散风、活血止痛的功效,因其秉性升散,可上行至头目,故为治头痛之要药;白芷芳香上达,能通九窍;蔓荆子味苦性平,散风止痛,兼能清利头目;荆芥、防风疏散上行风邪;菊花、钩藤、石决明能平肝潜阳;蜈蚣辛温,性善走窜,通达内外,能搜风通络止痛,可治疗久治不愈之顽固性头痛或偏正头痛;旋覆花祛头目诸风寒邪,止太阳、阳明头痛;石斛碱有一定的止痛退热作用,与非那西丁相似;茯神有宁心安神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