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40~50岁4例,51~60岁6例,61~70岁8例,71岁以上2例;其中急性期5例,后遗症期7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年。本组患者均有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头痛、偏瘫或单瘫、麻木失语等症。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急性期应用通腑法,用小承气汤加减:生大黄
西医治疗:急性期应改善微循环的血流灌注,注意颅内压增高现象,应用脱颅内压药物及能量合剂,少用血管扩张药,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慎用降压药。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多采用稀释血液、减少血液黏稠度及血管扩张药、清除自由基等。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治疗后语言清晰,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或能从事一般的家务劳动;基本恢复:语言接近正常,但感觉迟钝,肢体活动基本恢复,生活可以自理;显效:主要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但恢复不理想,生活不能自理;无效: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者。
结果:本组20例,治愈8例,基本恢复10例,显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
典型病例
患者,男,60岁,
讨论
中风多因情志、饮食、体质等致正气不足、气血亏虚,外邪乘虚而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其病因可归纳为风、火、痰、瘀、虚。病机演变多“发于实,归于虚”,急则痰实,缓则气虚、血瘀、阴耗相连。
中风急性期虽有一定的本虚表现,但风、火、痰、瘀等标实现象更为突出。腑气不通在中风病中,既可作为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于中风病变过程,故通腑为中风急性期的当务之急。腑气得以通降后不仅使气血流行通畅,而且使附着胶结的痰浊、瘀血受到泻下效应的冲激荡涤,或消或化,从而加快了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方中重用黄芪,配合活血行气之药,以活血祛瘀生新、补血养血、通经活络,使气血相合以助血液畅行。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有以下作用:①扩张脑血管,增加脑的血流量,改善脑的血液循环。②改善微循环。③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④调整糖脂代谢,保护组织细胞。⑤降低血液黏稠度。⑥对抗和改善脑缺血。因此补阳还五汤尤其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标去本固,使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中风得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