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外科2002年1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腹部术后肠梗阻46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46例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0~85岁,平均66.5岁;消化道肿瘤手术6例,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12例,急性阑尾炎手术18例,急性胆囊炎并发胆石症8例,急性机械性肠梗阻1例,嵌顿疝1例;病程2~14天,平均7天。
诊断标准:46例均有腹部手术史,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部压痛、反跳痛存在,肠鸣音减弱。部分病例有肠型,2例发热达38'C左右。X线检查可见多个大小不等液平面,腹部 CT可见肠壁有水肿增厚,肠腔积气积液,11例患者肠间隙有少量积液。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常规禁食,胃肠减压,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治疗,如输血、白蛋白、复方氨基酸及脂肪乳等。适当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20mg/d,促进肠功能恢复,一般应用2~3天。生长抑素如思他宁、善得宁等,根据病情应用5~7天。
中医中药治疗: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祛邪为基本法则。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厚朴
手术治疗:本组5例患者,经中西药联合应用,腹痛、腹胀等症状无缓解,腹部膨隆且不对称,出现腹膜炎体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x线检查腹部液气平增多,考虑转变为绞窄性肠梗阻,即给予手术,3例行肠粘连松解、肠排列术,2例肠扭转复位。
治疗结果
本组46例非手术治愈41例,占89.13%,后手术5例,占10.87%,其中有3例切口感染延期愈合,4例因存在低蛋白症切口部分裂开,经工期减张缝合、营养支除治疗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
讨论
肠梗阻属中医“腹痛”、“肠结”范畴。本病是由于术后肠腑瘀血阻滞,滞塞不通,痰饮水停,加之脾胃虚弱,气虚阴虚,升降失调致肠道功能失常。运用中药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散结,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玄参、麦门冬、生地黄增液滋阴、益气,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大黄泻热祛瘀、通便;芒硝软坚润燥;枳壳、厚朴、莱菔子行气导滞、消痞除满;桃仁、赤芍活血化瘀。小剂量分次胃管注入加灌肠,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灌肠液直接作用于结肠,能显著提高结肠平滑肌细胞的兴奋性,增加慢波和峰电位频率,从而促进其收缩运动。
本组46例患者,平均年龄66.5岁,属老龄群体。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差,特别是腹部手术后,腹腔脏器受到创伤刺激及炎性介质作用,加之老年人术后往往营养差且合并有低蛋白血症,使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组织渗出、水肿,肠壁水肿等现象,使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形成早期肠梗阻。本组22例由胃十二指肠穿孔及化脓性阑尾炎导致继发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后发生,发生时间在术后4~7天,若处理不当易出现继发腹腔感染、严重肠粘连等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特别是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早期梗阻症状,应及时处理,除一般的肠梗阻常规治疗外,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促进肠道炎症水肿消退,增强肠蠕动。生长抑素可降低消化液的分泌量,利于肠道血液循环的恢复,从而减轻肠道负荷,减少肠道分泌,有利于炎症水肿的消退。
总之,老年腹部手术后并发肠梗阻,往往早期症状不明显,需早期诊断与治疗,本组病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简便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