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妇产科2000年5月~2007年2月共治疗子宫内膜炎106例,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共收集在我院诊断为子宫内膜炎及外院子宫内膜炎治疗效果不佳者106例,其中急性子宫内膜炎25例,慢性子宫内膜炎81例;年龄20~35岁占急性中的90%,36~50岁占慢性中的95%,急性中有10%是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慢性中的5%是20岁左右急性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转为慢性。
病例入选标准:①突然下腹疼痛,或经常下腹隐痛及坠胀感。②腰骶部疼痛,白带增多色黄有味。③发热,体温38~C~40~C,脉搏120~140次/分。④子宫颈口有大量脓血性分泌物溢出。⑤子宫颈举痛,子宫体增大压痛。⑥有不规则阴道出血或经期延长,痛经、闭经。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超过O.80,宫颈分泌物培养有致病菌生长。
治疗方法
西药治疗:①0.9%氯化钠250ml加青霉素800万 U。②5%葡萄糖液加丹参注射液20ral。③甲硝唑液500ml。每日1次静滴。
中药治疗:①急性子宫内膜炎。治法: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组成:金银花
一般用药1个疗程,西药1个疗程为7天,中药1个疗程为15天。顽固者中药可用2~3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下腹疼痛消失,白带减少,发热减退,体温下降,脉搏正常。子宫颈举痛、宫体压痛消失,白细胞转为正常,中性粒细胞下降。有少数顽固者也有下坠感及腰骶部隐痛。
治疗效果:治疗106例,有效105例,有效率为99%;无效者1例。
讨论
中医认为本病形成主要与湿、热、毒邪关系密切。多因经期、产后、胞脉空虚之时,湿、热、毒邪乘虚而人,与败血搏结于胞中,气血不畅而致冲任受阻,带脉失约,胞宫失于濡养,造成“不荣则痛”,气血受阻形成血瘀,而致下腹部疼痛剧烈连及腰骶部。湿、热、毒邪循经下注,则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正邪交争剧烈,故出现高热、寒战。采用西药迅速控制急性炎症。运用中医清热解毒、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清热解毒药主要是针对感染性疾病所引起的高热及各种热毒症,对急性子宫内膜炎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药对炎症各个环节均有一定的作用,与青霉素合用可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在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上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中医学有“久病人络为血瘀”的理论,所以治疗上应用化瘀止痛。血瘀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化瘀药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内血流量的作用,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管阻力,如丹参、川芎、三棱、莪术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瘀证的浓、黏、凝、聚状态,起到化瘀止痛作用。应用中药局部治疗,利用机械热温刺激黏膜渗透的作用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的渗出,同时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达到化瘀止痛的目的。采用中西医全身与局部结合治疗子宫内膜炎,既利用西医西药对急性期的控制作用,又发挥中医中药对慢性病远期疗效的特色,使急性炎症得到控制,慢性炎症得到缓解与消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