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病,以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为主要临床表现,早期并发肺栓塞死亡率极高,后遗症期严重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我院从2003年~2007年共收治DVT患者86例,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依症状、体征、病史、结合B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平均52.5岁;双下肢病变者18例,左下肢病变36例,右下肢病变32例;久病卧床诱发者26例,浅静脉炎诱发者15例,余无明显诱因;病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1.5年。
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中医辨证分型:①湿热下注型者42例,属发病早期,有明显的血管炎表现,肢体粗肿、胀痛,伴有发热(体温38~C~39~C),“股三角”或腓肠肌压痛, Homan's sign(+),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活血消肿。方用仙方活命饮合四妙散加减:金银花、当归、赤芍各
溶栓疗法:尿激酶10万~30万u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3~7天。
祛聚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缓慢静滴,每日1次。7~15天为1个疗程。丹参注射液20ml,脉络宁20~30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7~15天为1个疗程,休息3~5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肿胀、疼痛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肿胀、疼痛减轻或消失,但运动后时有疼痛复发为有效;肿胀、疼痛无明显减轻为无效。
治疗结果:86例中治愈77例,占89.5%;有效8例,占9.3%;无效1例,占1.2 9/6。总有效率98.8%。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主要原因为静脉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管损伤等,其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造成血液高凝的因素很多,而临床上最常见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因素有较大的手术、高龄、外伤、肿瘤及分娩等。尿激酶是常用的溶栓药物,它可以激活凝胶状态血浆素原,使血栓内部溶解;同时还可以激活血液循环中溶胶状态的血浆素原,使血栓从表面溶解,对红色血栓尤佳,而静脉血栓多为红色血栓,故该药对其效果较好。复方丹参注射液、脉络宁、低分子右旋糖酐分别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凝聚、降低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等作用,改善血液内环境,可预防血栓再形成。本病属于中医学“肿胀”、“恶脉”、“瘀血流注”范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发病15天内)临床上出现肢体广泛性肿胀、疼痛,伴有低热等,呈深静脉炎表现,符合中医湿热下注型特征。中医学认为:DVT的发病机理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故以活血化瘀、利湿清热为主要治则。仙方活命饮原为疮疡阳证初起而设,能活血化瘀,通经达络,辨证加减治疗范围广泛。方中当归、赤芍活血养血;乳香、没药、皂角刺、陈皮理气活血定痛;金银花、浙贝母解毒化痰,穿山甲性善走窜,外达经络,内至脏腑,血瘀、血聚之证皆能开之;佐以水蛭、土鳖虫、地龙、丹参、红花破瘀通络;茵陈、萆薢、玉米须利湿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恰中病机,效如桴鼓。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