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泌尿系结石5 2例临床观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怀清,李群林,汤一新,赵龙 2002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灵仙紫草葛根汤为主,随证加减,配合西药解痉消炎等治疗泌尿系结石,经过52例临床 观察,发现其对改善症状、消除结石有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
怀清,李群林,汤一新,赵龙
2002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灵仙紫草葛根汤为主,随证加减,配合西药解痉消炎等治疗泌尿系结石,经过52例临床 观察,发现其对改善症状、消除结石有显著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大部分以突发下腹部及腰部疼痛,或排尿疼痛、尿时中断、肉眼血尿等症状在门诊、急诊时经B超、尿检、腹部x线摄片、肾造影等确诊为尿路结石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52例,男性41例,女性10例;年龄18~66岁,420岁者4例,21~30岁者18例,)30~40岁者19例,>40~50岁者7例,>50岁者4例,平均35.2岁:病程最短1 d,最长8年,平均1.6年;初发病例17例,复发久治不愈者35例:结石最大O.8 cm~1 cm,最小O.5 cmXO.4 cm;平时不爱饮水者39例;。肾结石18例(双侧结石8例),输尿管结石32例(上段结石2例、中段结石10例、下段结石20例,单侧结石24例、双侧结石8例),膀胱结石2例。对照组40例,其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病变部位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诊断与辨证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所定诊断和辨证标准:①有典型的病史和症状;②有典型的结石体征;③辅助检查如B超、x线、尿
液检查符合结石诊断。中医辨证分气滞血瘀证、湿热下注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可纳入观察病例:①全部病例均有肾、输尿管绞痛发作和血尿史,无明显肾功能损害。②难以自排的结石。要求结石横径30.4 cm而≤1 cm,纵径30.6 cm
而≤1.8 cm。③输尿管远端无畸形、狭窄、梗阻及术后瘢痕粘连者。④患侧肾功能良好,肾积水程度在中度以下,结石在输尿管内滞留时间在半年以内。
3治疗方法
3.1治疗组
以利尿通淋、理气化瘀、排石化石为治法。予灵仙紫草葛根汤:威灵仙30 g,葛根30 g,紫草20 g,金钱草20 g,川牛膝、枳壳各10 g,海金沙20 g,白茅根20 g,生大黄10 g,
王不留行20 g(焙干研末),当归、白芍各10 g,甘草10 g。随证加减:气滞血瘀型加厚朴、赤芍;湿热下注型加黄柏、叶下珠;肾阴虚损型加熟地黄、女贞子;肾阳虚衰型加补骨脂、锁阳;气虚明显加黄芪、党参;血虚明显加当归、枸杞子;血尿甚者加小蓟;绞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三七;排尿困难加路路通。每2日1剂,加水800 mL,煎至400 mL,早晚分
服。或为散剂,每次5 g,每日3次,开水冲服。同时配合西药消炎止痛、利尿:①阿莫西林胶囊O.5 g,口服,每日3次(或青霉素800万u,静滴,日2次);②硝苯地平10 mg,口服,每日3次;③双氢克尿噻50 mg,口服,每日3次。服药期间,嘱多饮开水,10 d为1个疗程,治疗2~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用卡方检验)。
3.2对照组
予西药消炎镇痛、利尿,具体药物同治疗组;同时再配结石通冲剂。
4疗效观察
4.1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砂石排出,症状消失,B超或x线摄片示结石阴影消失:好转:症状改善,x线腹部平片或B超示结石缩小或下移,或部分排出,肾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泌尿系感染得以控制或明显减轻;未愈:症状无改善,B超、x线检查结石无变化,并发泌尿系感染无减轻,继而积水梗阻,甚至日趋加重,肾功能进一步受损。
4.2结果
治疗组:治愈37例,占71.15%;好转13例,占25%;无效2例,占3.85%,总有效率为96.15%。治疗时间最短者10 d,平均37 d。在治愈病例中,服药10剂内排石13例,20剂内排石17例,2个疗程以上排石3例。有效病例中,结石下移2例,多发结石部分排出2例,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5例,并发尿路感染得到控制3例。
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65%。在治愈的15例中,服药10剂内排石10例,20剂内排石5例。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x=13.09,P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