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龚瑗瑗 温扬智1 西医治疗1.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因患者绝大多数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聚集增高,故常用肠溶阿司匹林片75.100mg/d。1.2 血液稀释药 目的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10.15d
龚瑗瑗 温扬智
1 西医治疗
1.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因患者绝大多数表现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小板聚集增高,故常用肠溶阿司匹林片75.100mg/d。
1.2 血液稀释药 目的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10.15d为1疗程。
1.3 脑保护剂 (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脑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脑嗌嗪等;(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3)其他:维生素c、维生素E及甘露醇,因具抗氧化和自由基消除作用,亦常应用。
2 中医中药
人体进入中老年以后,随着各种生理机能的衰退,其疾病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心脑血管的疾病尤为明显,究其病理多为肝肾不足、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日久可致阴虚阳亢而出现高血压病;气血虚弱日久可致气虚血瘀,瘀阻络脉而出现经络病变。若年老操劳过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又能加重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之证,一方面表现为头痛头昏、失眠等症,另一方面则气血失衡、运行受阻,导致血流滞缓,使脏腑组织得不到正常的濡养,造成脏腑组织的多种机能进一步衰竭,其生理功能无法正常发挥,从而又加重气血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可见“肝肾不足”及“气虚”是本,“血瘀”、“血滞”是标,“虚”是归宿,“瘀”是原因,临床上绝大多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的病理基础,呈现出虚实夹杂的现象。
中医学认为,人体进入中老年以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体虚”和“瘀血”现象,一方向表现为精力减退,机能下降;另一方面可见到色素沉着,皮肤粗糙,甚至出现老年斑、巩膜混浊等一些典型的瘀血表现。此外一些老年常见病更是如此,除中风(中经络)有明显的瘀象外,其他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肥大、颈椎病等也都存在着瘀血因素。临床实验还发现老年人血浆黏稠度明显增高,主要表现为血清白蛋白的减少,球蛋白、脂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增高,这一结论与中医学之体虚夹瘀(肝肾不足、气虚血瘀)非常吻合,并通过动物实验的观察,还发现很多脏器内微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一些代谢产物褐色素也沉积于脏器内,这些改变为日后老年病如中风(腔隙性脑梗死之类)等疾病的发生奠定了病理基础。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从补肝肾、益气活血人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常用方药为大补元煎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常用量40—60g以补气(该药不仅是一味很好的补气药,更是一味很好的扩血管药);当归养血;山茱萸肉、地黄、杜仲补肝肾;川芎、地龙、赤芍、红花、丹参、田三七活血化瘀(田三七不仅有很强的活血化瘀作用,且兼有很好的益气作用,现代研究已经证实有类似人参样作用);石菖蒲开窍通络。全方共呈益气活血、兼补肝肾之功。临床应用时根据兼症作适当加减:语言不利明显者加远志;小便失禁者加重山茱萸肉及地黄用量;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酒大黄;脉弦有力、血压偏高者减少黄芪用量,并重用地龙,加白芍50g以平肝缓急,川牛膝20g以引血下行;头
昏明显者加天麻15g。此外可用葛根素粉针,其由中药葛根提取而得,具有发汗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之功,临床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背强痛,热病口渴或消渴之证,以及高血压脑病,对改善头痛、头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效果良好。经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具有解热、降血糖作用和温和的降压、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同时对急性心肌缺血性反应有保护作用。因此葛根素粉针具有广泛的β受体阻滞作用,有扩张脑血管、外周血管及冠状动脉等作用,同时增加血流量,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减少或阻滞细胞膜钙离子慢通道的开放,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血液黏度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非常适合腔隙性脑梗死的治疗。常用葛根素粉针0.4g兑入5%葡萄糖注射液(糖尿病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静滴,每日1次,10—15d为l疗程。此外对肢体功能明显减退、语言不利较重者再结合针灸治疗,同时加强功能锻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