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中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中西医两种医学的结合总体上仍
中西医结合工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中西医两种医学的结合总体上仍然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大多数仍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结合。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中医、中西医结合学者认同的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临床研究模式则是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模式,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具体体现。
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是一切研究的基础
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医诊疗过程中临床现象的科学揭示。尽管相关研究已经进行了近半个世纪,但是由于科学手段及研究方法的局限。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中,仍有许多现象无法从科学层面得以揭示,诸多问题仍需要展开更深入地研究。然而受研究经费的限制、现代科学技术条件的局限以及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和人员数量上的制约。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所有问题展开全面的研究。鉴于当前的客观状况。我们应当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将十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领域中去。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地找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切人点。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经验、知识主要源于临床实践,并一直延用至今。由于I临床疗效的产生极为复杂,只有在科学层面上证明该干预措施有效,才是我们对其开展研究,揭示该干预措施疗效机理的根据。否则,在实验室中对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进行的研究,充其量只是对相关药物和复方活性成分展开的研究.很难说是针对临床作用的有效成分展开的,这样所进行的研究不是基于中医药数千年临床经验基础上的。因此,用科学方法评价临床干预措施有效性、安全性的相关研究应当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中之重。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以达到中西医结合的根本目的,即最大程度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学的精华所在。提到中医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疗效评价,还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中医的“证候”。证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由人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心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结合,是对临床现象的概括和总结,也是连接中医基础与临床间的重要桥梁,不同的l临床证候应当有其特定的物质基础。揭示中医证候本质的过程就是科学阐述中医学的重要过程,与中医诊断、治疗过程密不可分。中医证候客观化、标准化及证候本质的研究是实现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医证候标准化、客观化在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定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规范的临床研究使应用科学方法评价临床疗效成为可能,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评价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方法。
二、病证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医药发展至今,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今我们对有关中医药学现象的描述,仍然主要采用数百年前,甚至数千年前形成的语言词汇来表述。但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或明天,如果我们仍然坚持采用两千年前的语言来表述中医的内涵,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不但外国人无法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就连从事其它领域工作的中国人都无法完全明白中医药学所云为何。
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学科,中医药学应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超越自我,对其内涵进行丰富和充实,实现自我完善。也只有如此,才能体现中医药学的生命力所在。中医药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显示出了上述特点,否则也不可能是仅存于世、较为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固步自封.拒绝发展就有可能从科技领域中被淘汰出局。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从业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医疗纠纷“举证倒置”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单纯根据中医的诊断和辨证来诊疗疾病就显得不够了。中医多根据病人的主症来命名疾病(中医),不同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可以完全相同,而同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的中医病名和辨证也可以完全不同。许多中医疾病和辨证与预后并无太多直接的关系。如中医的胃脘痛(或上腹部不适),它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道溃疡,胃癌.冠心病,甚至肝癌等疾病,上述疾病的预后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可比性,有些疾病并不需要经过特殊治疗,症状即可缓解,而像肝癌等病.一旦延误诊断,患者就有生命之虞;再比如,中医的血尿可能是现代医学的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或膀胱癌等疾病,其预后当然也是截然不同的。同样,肝胃不和,也可以是不同疾病(现代医学)的一组类似的临床表现,其预后也是完全不同的。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和截然不同的临床预后。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了更高的预期.时至科技如此发达的今日,依然使用一些无法定性、量化的中医概念去解释、说明人的健康状况已经难以令人满意。正是这些模棱两可的说法给那些打着中医幌子招摇撞骗的人提供了机会,同样,也是中医骗子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医结合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很好地体现了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另一方面,又能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身体状况,减少诊疗过程中的模糊地带,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的健康需求,已经成为目前最佳的临床诊疗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明确指出,“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不难看出中西医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也是发展我国中医药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而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就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因此。得到广大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并在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
三、病证结合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
中医药学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防病、治病的技术和方法至今仍在造福人民,服务社会。但是,由于中医药学在临床治疗上过于强调治疗的个体化,从而导致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比较难以把握,中医临床疗效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重复,这也是人们质疑中医药学科学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近50年来。通过运用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涌现出一批对现代医学和人民健康有着巨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它们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如青蒿素及青蒿琥酯复方治疗耐药恶性疟疾,中药砒霜(As20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另一方面明确了中医药的作用靶点,揭示了中医药的治病机理,进而提高了中医药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有关成果已经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是中医药学的巨大进步和发展。
中医在长期的临床诊疗实践中,一直非常重视辨证的作用,非常重视证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诚然,辨证论治的积极意义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它把中医的诊疗指向了病人,而非简单地针对疾病,体现了高度个体化的诊疗过程。是“以人为本”临床诊疗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使得中医在重视证的同时给予疾病以足够的重视,重视疾病对患病人体的影响。尤其是重视疾病作为共性问题对人体的影响,提倡在临床治疗中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如在高血压病人的治疗上,以往,中医比较重视患者证及症方面的改善,有时却因为并非从疾病的角度评价疗效。忽略了降血压的问题:而西医则会把治疗的重点放在降血压上,部分病人尽管血压已降至正常范围。但相关症状仍无法改善,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如果将西医和中医两者结合起来。发挥各自所长,在降低高血压的同时兼顾其伴随症状。也就是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治疗病患。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而伴随症状也得以缓解.疗效就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也更容易被广大的患者所接受。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当前中医临床诊疗和研究的最重要的模式之一。病证结合的诊疗思想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使中医临床疗效得以提高。从上述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明确的作用机理、确定的作用靶点和病证结合的治疗思想可以使中医临床疗效的可重复性得以提高,可以使病患的生命质量得以改善,是对医学的巨大贡献,更是对中医药学的发展。
临床诊断的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性质.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传统中医的诊疗方法比较重视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患者自身的感受。但对疾病的发展规律缺乏足够的了解。病证结合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中医证候的外延有了更明确、科学的界定,使得中医辨证不但能够准确把握患者特定的临床表现,而且,更能体现中医证候自身的演变规律。并在疾病范围的限定下,使之演变规律更加清晰,同时,还可以用疾病的演变这条主线将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候贯穿起来,突出了不同疾病阶段的中医证候特点,使之更加易于把握。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疗思想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是对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四、病证结合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范例
中、西两种医学都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的科学。都是以防治人类罹患疾病和促进人类健康为目的。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研究、探索人类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其中,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比较注重微观和局部,两种医学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存在着优势互补的可能。尽管中西医分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大量医学实践已经证明,两种医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更好地服务人类,可以最大程度地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从目前来看,中西医之间有着几个不同层面的结合,依次为中西医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及中西医间的团结合作;中西医诊疗技术的并用、中西药的配伍应用及中西医理论的相互印证:中西医间的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强强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结合,最终融合产生一种新医药学。当然。新医药学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命、健康及疾病的认识日益加深。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大多数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发展及其预后、转归的一般规律,疾病的诊断是对疾病性质的确定和疾病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对患同一类疾病患者共性规律的高度概括,但是,在l临床上,不同的患者虽罹患同一种疾病,但由于性别、年龄、体质以及内、外环境等方面的不同,I临床表现可以有所差异,由此也导致中医辨证的不同。临床辨证则是对患病个体个性特征的充分体现,既是对患病个体某个阶段、时期特定临床症状、体征的高度归纳,也是对疾病个体间差异的高度总结,同一疾病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以表现为不同的中医证候类型。当然也会导致治疗上的差异,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反映疾病及患者的状态.才能为医者提供预测疾病预后和正确评判疗效的可能。
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例,从目前来看,冠心病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动脉狭窄。影响了相应供血区的心肌供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问题。以心肌缺血而致的心绞痛而言,血脉不畅、脉络闭阻是这类患者共同的中医病机,反映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共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中医还可以根据病人情况的不同,分别辨为寒凝、火郁、痰阻、肝郁、血瘀、气阴两虚、阳气不足、阴虚等证型,其中,遇寒则犯者多为寒凝;内热甚者多为火郁;嗜食肥甘厚味属痰者居多;发病与情绪相关者多为肝郁;病久者则以血瘀为多;疲劳过度则可见气阴两虚;年老体弱则以虚证多见。而且,两种及两种以上证型同时兼见也不在少数。因此,上述证型均是基于心绞痛的不同证型.现代医学的心绞痛与病人的血脉不畅、脉络闭阻是这类病人的共同特征,不同证型体现了不同病患的个性特征,临床治疗只有考虑到上述两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一旦缺乏冠心病心绞痛的明确诊断。导致胸前区疼痛的原因就可以增加到10余种之多。各种疾病的预后也不尽相同.治疗产生的临床疗效也就失去了可比性,如此.就会颠覆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基础。反之,不进行中医辨证,也就失去了中医治疗的基础,无法使患者真正得到两种医学的共同治疗。也就无法使临床疗效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思想体现了疾病共性规律与患病个体个性特征的有机结合.病证结合的临床模式为在科学层面开展
中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源于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目前,它已经成为重要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对临床研究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被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实践,是中西医两种医学在理论层面结合的范例.也是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模式是“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较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表现形式。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