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西结合 > 正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迁延性慢性腹泻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若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而迁延不愈,重者导致脱肛、严重营养不良。由于这些患儿病史较长,家长求治心切,往往四处求医,得不到系统治疗,疗效难尽人意。病程越长
      腹泻是小儿常见病,若及时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因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而迁延不愈,重者导致脱肛、严重营养不良。由于这些患儿病史较长,家长求治心切,往往四处求医,得不到系统治疗,疗效难尽人意。病程越长,病情越重,营养状态越差,治疗越棘手。因病程长,家长往往辗转求医,多方求治,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调节饮食,尽快取效。   引起腹泻的因素很多,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病因更为复杂,但以急性感染性腹泻未彻底治疗、迁延不愈最为常见,其他如消化酶的缺乏、双糖酶的缺乏、对蛋白过敏等亦为重要原因。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及其他并发症,治疗前应尽可能查清病因,详细询问病史及诊疗经过,综合分析病情,根据病情灵活运用中西医治疗方法。无明确感染依据者切忌滥用抗生素,原来应用抗生素者最好停用,并预防和纠正脱水。同时加强支持疗法,低蛋白血症者可用血浆,伴有贫血者可少量输血,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综合治疗方法。   一、调理饮食   对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进行禁食是错误的。禁食或限制饮食常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合理饮食、调节饮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米汤有健脾止泻作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在两次母乳之间加用米汤或米糊;人工喂养者可用牛奶加等量米汤稀释,或用牛奶调米粉,大于6个月者可用加有少量蔬菜、鱼肉末或肉末的粥、面条等饮食。禾参子有补中益气、厚肠胃、止泻功用,故亦可加用禾参子面糊喂养。医者必须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时指导饮食的调节。   二、微生态治疗   肠道菌群紊乱,微生态失衡是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微生态益生菌形成保护层,有生物屏障作用,能抵御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白色念珠菌及轮状病毒等致病微生物的侵袭;促进肠蠕动,推进食物排空,从而排出致病菌;同时产酸,不利于致病菌繁殖。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可合成、产生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与矿物质;能增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了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促进生长发育。婴儿尤其是小婴儿正常菌群尚未完全建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由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杀死厌氧菌,更易引发微生态失衡。因此,微生态疗法,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人体微生态菌群的构成以双歧杆菌为主(约95%),应首选双歧杆菌制剂。金双歧、培菲康及丽珠肠乐同属双歧杆菌制剂,其它亦可使用乳酶生、妈咪爱等。   三、消化酶的应用   消化酶的缺乏、双糖酶的缺乏、对蛋白过敏等亦为迁延性、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对小婴儿,消化酶的分泌功能尚未成熟以及受疾病的影响,由于病程长,多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消化酶的合成、分泌受到影响,消化酶相对缺乏。因此适当给予消化酶制剂是必要的。但随着疾病的恢复及年龄的增长消化酶的分泌逐渐增加,故消化酶类药物亦以逐渐减量为宜。一般可用多酶片,蛋白酶等。使用时随病情改善逐渐减量,以免影响其自身消化酶的分泌。   四、健脾益肾养胃为主,加味异功散治疗   患儿久泻不止,面色萎黄或白光白,毛发稀黄无光泽,神疲倦怠或萎靡,肌肉消瘦,重者睡时露睛,食欲不振,或有腹胀、或有脱肛,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脾胃虚甚,气血无生化之源,脾胃虚损,日久及肾。因此患儿多脾、胃、肾皆虚。治疗宜健脾、益肾、养胃为主,佐以涩肠止泻。选方以异功散为主加减,方中以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茯苓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健脾、炙甘草甘温调中,陈皮理气燥湿调中,补骨脂补肾固涩,禹余粮涩肠止泻。诸药合用有健脾益肾,养胃止泻之功效,以此为主,随证加减。因小婴儿长期腹泻多食欲不振,汤剂除量多喂药困难外,影响进食,故以散剂调服更为适宜。   五、辨证推拿治疗   治疗中注意与患儿的感情沟通,做到态度和蔼,手法轻柔,冬天注意保暖,注意预防交叉感染,医者施术前先洗手,冬天以温水洗手,以保证手之温和,避免寒冷刺激,推拿先从刺激小的手法开始,让患儿逐渐适应,最大程度获得患儿配合,以达到最大治疗效果。手法宗旨以:“柔和为贵、手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对小婴儿体位以其能安静配合为准,可平卧于床上,可由其母抱于怀中进行。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因复杂、病程长,多伤阴耗气,以虚证为主,但不乏本虚标实者。为使手法易于普及推广,对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辨证推拿治疗简单分为两型:即虚证和本虚标实证。   手法分为泻法、补法和先泻后补3种。常用穴位及手法:   (1)脾土。拇指指腹,脾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曰:“大指属脾。掐指一节,屈指为补……”“脾土曲补直为清,饮食不进此为魁。泄痢羸瘦并水泻,心胸痞满也能开。”《秘传推拿妙诀》曰:“肚胀气虚,血弱,补脾土,分阴阳为主。”《推拿三字经》曰:“……曲大指(大指属脾经,若补必须曲),……内推补(屈指向内推为补,脾者土也,能生万物,无积不能泻也),外泻详(直指向外推为泻,来回为清补)。”   (2)揉板门。   (3)推大肠。   (4)清小肠。   (5)运内八卦。   (6)揉腹。手法以掌心盖神阙,婉转回环,开始宜轻宜缓,徐徐加重。揉腹可和气血,活经络,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揉5~10分钟,顺时针为泻,逆时针为补,为治疗重要手法之一。   (7)揉中脘。   (8)揉神阙。   (9)揉天枢。   (10)推上七节骨。   (11)捏脊。按揉脾俞、肾俞。   (12)揉长强。长强属督脉,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长期腹泻多有肛门括约肌松弛,重者脱肛。按揉此区可刺激肛门神经,促使肛提肌、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增强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张力,是推拿治疗本病的另一重要手法。   (13)按揉足三里。   在上述穴位中,揉腹、按揉神阙、天枢、长强、捏脊最为重要。每次推拿时间约需半小时,重者约需45分钟,治疗应每日1次,一般15天为1个疗程。   典型病例:陈××,男,4个月,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kg,人工喂养。因腹泻4个月来诊。患儿生后即腹泻,每天大便10余次,先后去多家医院住院治疗,来院前在某专科医院住院,因无明显疗效而转来我院。入院时大便仍为每天10余次,查体:体重4kg,Ⅱ度营养不良,面色白光白,毛发干枯无光泽,精神萎靡,明显消瘦,睡时露睛,不欲乳食,无脱肛,舌淡苔白,脉细弱。患儿同时有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钠,大便常规未见红细胞及白细胞,大便培养(-)。入院后以米汤稀释牛奶,比例从1:1逐渐过渡到全奶,予输全血、血浆、补充电解质等支持疗法,同时予叶酸,维生素等治疗。中药予加味异功散治疗,每次3g,每天3次,水调服;配以多酶片,每次1片,每天3次。推拿治疗取上述穴位以补法为主,其中揉腹时间为10~15分钟,按揉长强穴的时间亦适当延长。1周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2周后大便次数为每天3~4次,食欲恢复,体重增加1.25kg,皮肤开始转红、出汗增多,多酶片改为每天2次,因食奶量明显增加而加用米糊,并开始少量添加其他辅食。3周后大便完全恢复正常,多酶片逐渐减量至停用。4周后毛发逐渐转青,出汗减少。至第6周,体重增加至6kg,病情已趋痊愈。   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迁延性、慢性腹泻的治疗灵活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具有明显疗效,医生必须细心、耐心,同时得到家长的配合。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不一,首先应找到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在诸多综合治疗方法中,推拿治疗疗效可靠,但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病情多较重,支持疗法必须及时而得当,否则推拿治疗无法进行;揉腹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揉后可用手轻抚腹部振摇几次,以防肠扭转。中药汤剂量较大,对小婴儿喂服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胃对乳食的摄纳,而散剂药量相对较少,有可取之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