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郑平东教授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的“富贵病”之一——痛风,现在已成为普通人的常见病。众所周知,痛风的发作及病情进展与高尿酸血症有着密切关系,即高尿酸引起的尿酸结石沉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变形以及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往的“富贵病”之一——痛风,现在已成为普通人的常见病。众所周知,痛风的发作及病情进展与高尿酸血症有着密切关系,即高尿酸引起的尿酸结石沉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变形以及肾功能不全。尽管现代医学已有多种能较好控制痛风的药物,但是其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痛风急性发作期不能应用降尿酸药;二是痛风治疗药物多有抑制骨髓、肝脏损害、胃肠反应等副作用,使病人难以坚持长期用药。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肾内科郑平东教授,在日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痛风治疗应以中西医药有机地结合为佳。
中西医结合认识病机
郑平东教授认为:只有中西医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疗效,特别是在延缓肾功能衰竭的发生和发展方面,中西医结合用药优势十分明显。所谓“中西医药有机地结合”不仅体现在用药方面,更体现在中西医的理论分析方面,即将中医的病因病机、辨证治则等与西医的病因病理、病程表现等在和谐统一的认识前提下结合。
郑教授也表明,作为中医界学者,自己的上述观点并不是说让中西医理论在痛风诊治中“平分秋色”,而是要循着中医体系进行 “中西医有机的结合”。具体应该怎样“拿捏”分寸?郑教授进行了示范性的释义。
郑教授指出:在《丹溪心法》中,有“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的记载,这与痛风的症状相似。
在中医典籍中,对于与腰痛、夜尿多、血尿、砂石尿、水肿、关节痹痛等痛风相关病症状的形成,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脾肾虚弱、平素嗜食膏粱厚味或饮酒、劳欲过度等因素,致使日久脏腑功能受损,其中脾肾受损尤甚,脾失健运则升清降浊无权,肾失气化则分清泌浊失司,人体水液不能正常运化,从而聚湿生痰,痰湿内阻,痰瘀互阻,内伤于肾,外阻于骨骼、经络、关节而成。他说:“古人对痛风的病因病机描述较多,一般可分为外邪和内伤两方面,或单独致病,或相兼为患。外邪如《素问·痹论》中的‘风寒湿之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内伤如《金匮要略》中的‘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医学准绳之要》则认为: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注经络,或在四肢,或客腰背,痛不可当。历代许多记载,对现今的中医临床治疗痛风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又指出:西医认为痛风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或绝经期妇女,病人多有家族史。可见中西医对痛风的病因,在观念上是统一的。
痛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如延缓诊治或治疗不当,则病情可逐渐恶化。因此,郑教授认为:从中医角度看,痛风往往缠绵难愈,会导致脾肾衰败、湿浊内蕴、浊毒弥漫,而日久正气衰竭、病势沉重时,则为“上格”、“下关”。从西医角度看,痛风早期一般仅有血尿酸增高和关节病变,并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而当痛风结石沉积导致关节病变、肾脏受损时,才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后期容易引起尿酸性肾病,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所以,对于痛风的及时诊治不容忽视。
郑教授认为:对痛风的形成和进展,形成了中西医统一的认识,在下一步治疗中“结合”就“顺理成章”了。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症
对于自己的临床体会与经验,郑教授说:“由于痛风的形成,或源于先天,或成于后天。一部分病人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周流不畅,血停为瘀,痰瘀互结,复与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髓,郁久化热,邪伤于肾;另一部分病人多为形体肥胖,年过不惑,故其精气日渐衰退,若再饮食不节,恣啖肥甘,沉饮酗酒,久之必致脏腑功能受损。同时,从西医角度看,病人体内尿酸的生成与排泄紊乱是该病的重要病理特点。因此,我根据病人的各种临床表现,拟定了具有活血通络、化痰泄浊以及降尿酸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我曾对30例应用这一方药的痛风病人进行观察,经过3个月的治疗,血尿酸降低率为26%,腰痛好转率为34.1%,关节肿痛好转率为85%。此外,病人的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有明显下降。该方药的主要疗效为,可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降低其血尿酸浓度,同时对减轻其肾损害程度和改善其血脂代谢等均有明显作用。该方药的组成为:王不留行10g,白芥子10g,车前子15g,粉萆薢10g,生山楂10g,威灵仙15g,制大黄10g,其中,有便秘者改用生大黄5g后下。该方药的应用,一疗程为1个月,可连续服用3个月。中药的加减应用为:脾肾气虚者,加党参15g,白术10g,薏苡仁30g;脾肾阳虚者,加熟附片10g,肉苁蓉10g,巴戟天10g;脾肾阴虚者,加生地黄15g,山萸肉10g,杭白芍10g;气阴两虚者,加太子参30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山药15g;湿热偏重者,加苍术10g,黄连10g,冬葵子15g;寒湿偏重者,加桂枝5g,川芎10g,仙灵脾15g;脉络瘀阻者,加桃仁15g,虎杖15g,牛膝10g;痰浊较重者,加紫苏15g,制大黄10g,皂角刺10g;水肿者,加猪苓15g,茯苓15g,泽兰15g,玉米须15g;血尿者,加茜草15g,炒蒲黄15g;蛋白尿者,加石韦15g,薏苡仁根30g。此外,关节疼痛严重者,可配合中药外敷。急性关节炎期,用金黄膏或玉霹膏掺红灵丹外敷患处;慢性关节炎期间,用回阳玉龙膏或红灵酒外搽,每日1~2次。”
为何如此组方?郑教授分析说:“方选王不留行祛痰通络,白芥子化痰散结,车前子利水祛痰三者为主药;配生山楂活血化瘀以止痛,粉萆薢分清泌浊以清源,威灵仙通络止痛;又配大黄通二便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诸药合用能达活血通络、化痰降浊之效,故此方药有‘犁庭扫穴、攘除奸凶之功’。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中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而黄嘌呤氧化酶在尿酸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大黄可影响尿酸形成。而且大黄的泻下和利尿作用,能帮助尿酸的排泄。此外,大黄还能显著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等。王不留行则有镇痛止痛的作用;白芥子有刺激作用,可用于促进微循环;车前子有利尿作用,能增加尿素、尿酸和氮化物的排泄;粉萆薢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生山楂可降低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等;威灵仙有溶解尿酸、增加尿酸排泄等作用。因此,不论是从中医学理论来分析,还是从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来论证,应用这一方药治疗痛风均有明确依据,其治疗效果也已在临床上得到验证。”
郑教授还强调说:“在中医辨证治则方面,痛风的治疗,当注意攻补适度。根据本虚标实的具体情况,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者,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灵活应用。攻邪以清利湿热、理气活血、通经活络、通腑泄浊为主;补虚以健脾化湿、补肾壮腰为要。医者应注意,攻伐之药不宜过猛,以防伤正;补虚之品不宜滋腻,以防生湿。再有,外敷疗法对于该病所引起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疗效,可酌情选用。在西医治疗方面,对痛风病人应严格控制饮食,如避免酗酒、过食肥甘及高嘌呤的食物,多饮水;还可应用药物碱化尿液,使尿PH维持在6.5~7.0之间。对于重症病人,要根据其体内尿酸合成情况,适当应用抑制剂如别嘌呤醇之类药物,来降低血尿酸,并促进尿酸的排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