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中医学总汇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总汇 > 中西结合 > 正文
  • 中药外治鹅口疮50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 核心提示: 鹅口疮又称“雪口”,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可见患处粘膜上出现白屑,状如凝乳;重则白屑叠叠,布满口腔,伴有周围充血、水肿、疼痛,如未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蔓延到咽部、喉头、气管等,出现吞咽困难及呼吸不畅等症
    鹅口疮又称“雪口”,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可见患处粘膜上出现白屑,状如凝乳;重则白屑叠叠,布满口腔,伴有周围充血、水肿、疼痛,如未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可蔓延到咽部、喉头、气管等,出现吞咽困难及呼吸不畅等症状。笔者5年来采用中药外治该病50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治疗50例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最大4岁,最小2月;病程1-6天。其中曾用过大量抗生素者15例,体质虚弱者12例,营养不良者12例,消化不良者7例,无明显相关病史或诱因者4例。属心脾积热型32例,虚火上浮型18例。2 治疗方法 取桂林西瓜霜喷剂(桂林三金药业集团公司生产)1瓶,使用前用消毒棉花尽量擦去白屑,然后将该药喷涂患部,每天2-3次。 用吴茱萸细末5-10g调米醋外敷患儿双侧涌泉穴,每天换药1次。 上述2法同时使用,3天为1疗程。3 治疗结果 冶愈(白屑全部消除,伴随症状消失,吮乳及神态正常)42例,好转(白屑大部分消失,伴随症状减轻)7例,无效(经治疗1疗程,症状未见明显改善)1例。总有效率98%。4 病案举例 例1:陈某,男,出生4月,2000年3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4天前患鹅目疮,经医治未效反见病情加重,是日出现拒乳厌食,啼哭不休。诊见:患儿烦躁不宁,面红唇赤。检查:口腔舌、颊、腭、口底部粘膜上白屑堆积,状如凝乳,伴有周围充血、水肿;舌红、苔厚腻.指纹紫滞。证属心脾积热,治以清热解毒泻火,按上法用西瓜霜喷涂患部加吴茱萸贴敷涌泉穴。第2天复诊:患儿吮乳自如、充血、水肿明显减轻,白屑减少。继续用药共4天,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患儿嬉戏如常。 例2:杨某,女,1岁。1999年6月10日初诊。吮乳啼哭,低热盗汗2天。诊见:患儿形怯体倦,而白颧红。检查:口腔粘膜上白屑片片,叠如雪花,周围轻度充血。T37.5℃,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诊断为鹅口疮(虚火上浮型),治疗按上法,用药4天,白屑消失,热退脉平,吮乳如常,神态转佳。5 体会 鹅口疮多发于新生儿和久病体弱、营养不良及消化不良的婴幼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也可继发此病。中医一般分为心脾积热、虚火上浮二种类型。西瓜霜有清热解者、化滞除腐、消肿止痛的功用;吴茱萸贴敷涌泉穴,能滋阴降火、引热下行,故对2种证型均适用。据《本草纲目》记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米醋调贴两足心,移夜便愈。”此为借鉴。笔者采用二法合用治疗鹅口疮,获效较快。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鲁ICP备13021185号
    Copyright©2024 RZ5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润泽养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