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胰腺炎48例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3:55:14
核心提示: 贺力坤 戴侃记 李英谊(1.商洛市商南县党马医院,陕西商南726300;2.商洛市疾病控制中心,陕西商洛726000;3。商洛市商南县医院,陕西商南726300)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8例中,女性30例占62.4%,男性18例,占37.6%,年龄最大68岁,最小l
贺力坤 戴侃记 李英谊
(1.商洛市商南县党马医院,陕西商南726300;
2.商洛市疾病控制中心,陕西商洛726000;3。商洛市商南县医院,陕西商南72630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8例中,女性30例占62.4%,男性18例,占37.6%,年龄最大68岁,最小l4岁,平均年龄42岁,病史最短3天,最长3个月,都曾分别采取其他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就诊。
1.2 判断标准 (1)突发左上腹或腹正中,持续性剧烈疼痛,如刀割样,绞痛或刺痛,向左腰背部,左肩胛下部放射。(2)发热寒战,体温可达38℃一40℃以上。(3)有暴饮暴食酗酒病史。(4)有胆道疾病如结石蛔虫感染及黄疸病史。(5)病情进迅速,可因剧烈腹痛发生休克血压下降,有弥漫性腹膜炎板状腹体征(出血坏死型)。(6)血尿淀粉酶测定均不同程度升高,白细胞及中性升高,B超探查胰腺增大,光点增多。(7)腹膜穿刺可有血性积液,淀粉酶测定超过正常标准以上。
48例患者中:(1)有不同程度上腹或左上腹刺痛向左肩背放射46例,占95.6%。(2)有发热寒战,体温38℃以上者42例占87.7%。(3)有暴饮暴食酗酒史者38例,占79%。(4)有胆道系统病史者26例,占54%。(5)有血尿淀粉酶升高、B超探查胰腺增大者45例,占93.6%。(6)有血压下降休克征象及弥漫性腹膜炎体征,腹腔穿刺液性渗出4例(坏死出血型),占8.3%。
1.3 分型标准
1.3.1 气滞热郁,肝气郁结型 肝失疏泄,胆胰热郁气滞,证见上腹左上腹胀痛向左肋及肩背窜疼,恶心呕吐,大便不畅,多有情志不畅,暴饮暴食史、高热体温可达38℃一38℃之间,舌质绛赤,苔黄,脉弦数(多见水肿型)。
1.3.2 湿热蕴结,阳明腑实型 湿热阻滞,蕴结脾胃,胰脾运行失畅,证见:脘腹胀痛拒按,呕逆口苦,高热体温达38.5℃一40℃以上,舌质赤、苔黄腻或燥,脉滑数(多见水肿型或伴不全性肠梗阻)。
1.3.3 肝胆热瘀型 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致胰脾运化失畅,证见两肋及上腹胀痛,反复发作,呕吐苦水,面目黄疸,便秘,尿黄赤,高热,体温达38℃~40℃之间,舌苔黄,脉弦滑数(多见胆源性胰腺炎)。
1.3.4 热厥气脱型 湿热蕴结胰脾,肝胆疏泄失畅,致气血运行逆乱,证见脘腹胀痛坚满,腹壁板硬,有反跳痛,腹腔穿刺有积液或血性积液,高热达39℃一40℃以上,可见意识不清,昏迷,舌紫赤或绛黑,苔燥黄,脉细数(多见出血性坏死型胰腺炎、胰腺脓肿、假性囊肿等)。
1.4 疗效标准
1.4.l 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饮食及脉舌基本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周围血象,血尿淀粉酶正常,B超探查,体征基本正常。
I.4.2 有效 症状体征明显减轻,饮食及脉舌情况明显改善,体温正常,周围血象,血尿淀粉酶及B超探查明显好转。
l.4.3 无效 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减轻,饮食及舌脉情况无明显改善,体温仍不退,周围血象,血尿淀粉酶测定仍升高或不正常。B超探查体征无改善。
2 治疗方法
2.1 基本治疗 (1)禁食和胃肠减压。(2)止痛解痉、减少胰腺分泌、保证胰胆管通畅可选阿托品,或654—2穴位注射或肌注。(3)防治休克液体能量支持疗法:液体2500~3000ml/d,1/3—1/2张,加维生素K类,维生素B6肌苷、三磷酸腺苷、门冬氨酸钾镁、参麦注射注液、参附注射液等。(4)抗感染治疗:抗菌素选1—2种联合用药,如头孢曲松钠4g/d,加氨苄青霉素4g/d。(5)对出血性坏死型胰腺炎,应掌握手术适应症,采取剖腹探查,置多腔管引流手术。
2.2 中医基本方药 方用自拟复方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5g,黄芩15g,枳实15g,赤白芍各15g,桃仁15g,半夏lOg,元胡15g,木香10g。生姜15g(为成人量)。水煎:去滓再煎,日1剂分2~3次口服或胃管注入。
2.3 分型辨证治疗
2.3.1 肝气郁结,气滞热郁型 以基本方加厚朴、郁金、苏梗各15g,金银花20g,黄连10g,以清热解郁,疏泄肝胆。呕逆甚者加白蔻、代赭石、降香各15g。本型16例、占33.4%。
2.3.2 湿热蕴结,阳明腑实型 以基本方重用大黄30g(后下),加黄连lOg,芒硝15g(冲服),厚朴15g,以清热散结,通腑泻实。热盛加石膏100g,金银花30g;大便闭塞以上方加倍,煎后温药灌肠治疗。本型14例,占29.1%。
2.3.3 肝胆热瘀型 以基本方加郁金15 g,厚朴15g,栀子15g,茵陈30g,金银花30g,重用大黄20g(后下),以清胰解瘀,疏肝利胆。便秘加芒硝15 g(冲),呕吐加白蔻15g,代赭石Ⅱ5g,本型12例,占24。9%。
2.3.4 热厥气脱型 以基本方重用大黄30g,加二花30g,羚羊角粉6g(冲服),水牛角30g,黄连10g,意识不清加安宫牛黄丸(冲服),血压下降加入参lOg,乌附片lOg,麦冬30g,以清热化瘀,行气固脱。如有胰腺脓肿或出血性倾象者。加穿山甲10g,皂角刺10根,广三七10g,乳香、没药各10g,失笑散15g。掌握早期进行手术引流治疗,本型6例,占12.4%。
上述方法(为成人量)7日为l疗程,间隔1~2d。
3 治疗效果
按上述判断标准,显效32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8%。
4 病案举例
陈某,女,42岁,6年前曾患胆石症,曾作胆囊摘除,胆总管探查术,术后曾发生腹疼伴发热,黄疸二次,诊断为胆管炎,以抗感染利胆中西结合治疗而缓解。以两天前发生上腹持续性胀痛,向左腰背部放射,发热寒战,呕吐苦水来就诊,查体温38.6℃,上腹偏左压痛,拒按,并有肌紧张,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5×109/L中性84.5%,血淀粉酶560索氏u.B超探查胰腺肿大,胰头及壶腹部有囊性包块,提示急性胰腺炎,胰头肿块待查。舌质绛赤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属肝胆热瘀型),(2)胰头囊性肿块性质待查。治疗:(1)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4R/d,环丙沙星400mg/d。(2)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3)654~2,lOmg肌注,日3次。(4)液体2500~3000ml/d,加维生素K3、肌苷、三磷酸腺苷、门冬氨酸钾镁、参麦注射液静脉滴人。(5)中药治则:清胰散结,疏肝解瘀。处方:柴胡15g,黄芩15g,枳实15g,赤白芍各15g,半夏lOg,元胡15g,桃仁15g,木香10g,郁金15g,厚朴15g,栀子15g,茵陈30g,金钱草30g,大黄30g,穿山甲lOg,乳香lOg,没药lOg,生姜15g。水煎温药胃管注入,每日]剂,分3次服,依上法治疗3天,体温减退,腹痛减轻,1周后停胃肠减压,继续治疗15天,体温正常,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周围血象,血尿淀粉酶化验均正常,B超探查,胰腺水肿消失、肿块消失、巩固治疗1疗程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再复发。
5 讨论
5.1 特征与实质 急性胰腺炎是以局部炎性病理改变,或全身因素所导致的以感染为特征的疾病。实质是由上述因素产生,以暴饮暴食酗酒为诱因而导致,胰管痉挛水肿,排泻不畅,反应性刺激而疼痛,热邪不得外泄而发热,胃肠功能紊乱而呕吐、腹胀、便秘及腹膜炎,甚至中毒性休克的一系例局部和全身反应性症候群。
5.2 相关因素
5.2.1 局部因素 如胆道疾患→乏特氏壶腹炎性刺激→痉挛水肿梗阻→胰管排泻不畅→炎性坏死→全身性反应→发热→毒血症→休克。胃肠道反应→腹胀→呕吐腹泻或便秘→腹膜炎征象等。
5.2.2 全身因素 如心理刺激(情志所伤),饮食不节→酗酒→劳倦过度→其他感染性疾病→胃肠反应→胰管、胆管刺激→痉挛水肿→排泻不畅十炎性反应→痛疼→发热→胃肠道症状→腹膜炎体征等。
5.2.3 病情逆转机制 如疼痛、高热、胃肠道功能紊乱、胰管胆道梗阻水肿持续发展一水电解质失衡(水液平衡失调)一胰腺出血水肿一炎性坏死渗出一组织坏死一中毒性肠麻痹一>弥漫性腹膜炎一中毒性休克一多脏器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采取早诊断早治疗,必要时早期行手术引流,防治休克等应急措施。
5.2.4 中西共识 综上所述,中西医理论都能从其病因病理来说明其发病机理,疾病转归。如胆源性坏死性胰腺炎致中毒性休克、脓毒败血症(现代医学)。中医则认为属于肝胆热壅,上扰心神,逆传心包的厥阴热厥症。现代医学以暴饮暴食、酗酒、精神刺激为诱发因素,与中医以饮食劳倦,内伤七情而致病相吻合。
5.2.5 诊治思路 (l)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治疗强调“以通为用”,在辨证治疗上都充分体现了疏泄通导的原则,以大黄为主药,导滞通下排毒,贯穿到胰腺炎各类证型的辨证治疗过程中。(2)中西医结合方法,较单纯西医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体现了整体疗法和辨证施治的优越性,弥补了单纯西医治疗的局限性,减少了併发症,提高了治愈率,是值得推广和使用的治疗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