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亮点——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宽颈动脉瘤
介入医学科在孙殿敬主任的带领下,成功地为神经外科患者朱学友治疗复杂性宽颈动脉瘤取得成功。
众所周知,颅内动脉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通常被人们称为埋藏在颅内的“定时炸弹”。成人动脉瘤尸检阳性率达2%—7.6%。普通人群每年因动脉瘤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约为10/10万。动脉瘤破裂后预后往往不佳,据统计,SAH后三个月病死率达36%,严重致残率18%。
由于颅内动脉瘤部位的特殊性、形态的复杂性,外科手术夹闭比较困难,且治疗效果也往往不佳。随着神经影像学DSA、导管技术及材料的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日臻成熟,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方法。它的优势在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患者痛苦少、容易接受。在欧洲的部分医疗中心(特别是法国)已经把介入治疗列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我们医院介入医学科治疗动脉瘤用微弹簧圈栓塞近百余例,成功率100%,在省内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复杂的动脉瘤如宽颈、梭形及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单纯的栓塞根本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借助血管支架辅助治疗,这也是神经介入医师最富挑战的技术之一。
神经外科患者朱学友因SAH入院,行DSA脑血管造影后显示:颅内基底动脉顶端有一 5mm X 7mm大小的宽颈动脉瘤,且伴有严重的“烟雾病”,据病人主诉在91年曾出过一次血,可能因为出血量少,愈后并没有留下并发症。孙主任经过对动脉瘤认真地测量、评估分析后,提出最佳治疗方案: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手术开始了,室内室外的工作人员都捏了一把汗。这种宽颈动脉瘤必须是先置入支架做为“栅栏”,才能确保弹簧圈不脱落,确保弹簧圈致密栓塞的可能性。由于设备的局限(没有3D—DSA,不能完成颅内血管的三维重建,它能大大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治疗的安全性),导丝走向只能凭经验凭感觉小心翼翼,担心刺破血管及瘤体,这给手术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孙主任不急、不慌、不躁,与齐大夫、柳大夫重新对动脉瘤的位置进行分析、评估、定位,重新确定导丝的另一种走向。导丝导管终于到达靶血管,支架成功释放,有了“栅栏”,弹簧圈依次顺利进入瘤体,栓塞成功,手术圆满结束。
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手术的成功,给复杂的动脉瘤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填补了烟威地区神经介入专业的一项空白,此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介入医学科的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