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所致,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特别是小儿生长迅速的血管瘤以及成人颜面的血管瘤,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可以引起严重的面容畸形和功能障碍。平阳霉素是国产新型抗肿瘤抗生素,是一种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小、对造血功能亦无明显损害的新型抗癌药,抗瘤活性较强,毒性较低。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可以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促使血管瘤消退,而皮肤不遗留瘢痕。
1.治疗方法 平阳霉素注射前全部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作胸透。取平阳霉素4~8mg,用生理盐水或1%利多卡因注射液2~4ml稀释,用药量的多少和稀释浓度与病变的部位、体积大小、病变类型、病人的年龄有关。注射1次未痊愈者,可间隔7~15天重复注射,局部组织肿胀消除后,再行第二次注射为宜,一般3~5次一个疗程,用药总量最多不超过64mg。
2. 护理 注射治疗前的心理护理:小儿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早期生长速度较快,令家长忧心重重,精神及心理压力大。应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解除各种忧虑和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达到预期的效果。注射治疗前局部皮肤护理:瘤体局部皮肤必须无感染病灶。如果出现皮肤表面溃破、糜烂、渗液、水泡等现象应控制感染后作局部注射治疗。
3.疗效 平阳霉素注射对单纯海绵状血管瘤效果最为理想,无后遗症、有效率基本达到90%以上;而对单纯型和混合型的皮肤表现者,则应注意药物的浓度,操作方法,注射后的护理等,否则易发生表皮溃烂,延期愈合,遗留瘢痕等,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激光治疗,可取得理想效果。
4.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变态反应、肺部毒性反应和皮肤反应等。
(1) 发热 局部用药发生发热的概率较低,发生率在10%以内。激素注射可抑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控制发热反应,并且还可预防变态反应。因此可在平阳霉素注射前或后注射激素预防发热反应。
(2) 过敏性休克 可在第1次用药后发生,亦可在多次用药后发生,可在用药中发生,亦可在用药后数小时至4小时发生。
(3) 肺毒性 急性反应表现为肺水肿,慢性反应表现为肺间质纤维化。一般出现肺部病变在用药量累计达到300mg以上。血管瘤的注射量远远达不到300mg,所以肺毒性出现的几率也很小。
(4) 皮肤反应 可能出现皮疹,但停药后可自行消退。瘤体局部红肿、产生水泡可按外科创面处理。
总而言之,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具有操作简单、疗效迅速确切、毒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可以门诊治疗、不易遗留畸形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小儿增生期血管瘤的治疗,也可以作为成人颜面部血管瘤治疗的一个新途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