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在西方发达国家,冠心病是人类死亡的第一手杀手。在我国,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目前,全国有400多家医院能够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又称冠状动脉搭桥术),但是对于重症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各家水平参差不齐。我院最近收治一名重症冠心病患者,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后恢复顺利,介绍如下:
患者男性,58岁,领导干部,5个月以前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稍事休息就可以缓解,没太在意,一直坚持着没看医生。4个月以前夜间突发心前区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120急救到场后已经测不到血压,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马上送到临近的医院抢救。很幸运,抢救很及时,病人化险为夷,抢救成功了。但是还要面临下一步的治疗,进行冠脉造影检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
家属四处打听来到我院心脏中心,由戴军教授亲自为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发现:患者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左前降支90%狭窄,左回旋支100%狭窄,右冠100%狭窄,心尖部室壁瘤。病情很重,心肌缺血很严重,心功能也很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为32%,只有正常人的一半(正常值60%以上)。根本不可能通过介入放支架来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冠状动脉搭桥。
于是请心脏中心主任潘世伟教授会诊,研究病情。由于病人病情很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重症冠心病”,手术风险、死亡率都很高,做完手术心功能能不能恢复业很难预料。但是,如果不做手术,病人又随时有再发急性心梗,心衰的危险,并且一旦再发心梗抢救成功的机会会很渺茫。经过家人反复考虑,再加上对潘世伟教授以及整个心脏中心团队的充分信任,他们决定为患者手术!
2008年4月21日,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工作,由潘世伟教授主刀,王伟鹏教授主麻,为该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在体外循环辅助下进行,也就是说整个心脏在手术期间是不跳的。手术中探查室壁瘤形成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造成,没有全层梗死,从心脏外表无法辨别瘤体的范围,也就无法进行室壁瘤切除,只能单纯做搭桥,搭了4根桥。搭桥结束后需要让心脏重新跳起来,但是问题出现了,心脏不能顺利复跳!室颤!潘教授为病人进行了电除颤,打一次,不行!不跳!打第二次,还是不跳!第三次,心脏终于跳了起来。然而这只是个开始,心脏能跳了,但是跳的没有力量,必须依靠体外循环的辅助才能维持血压。怎么办?如果心脏功能不能恢复,病人的生命也就终止到了那一刻。
潘主任决定继续辅助,麻醉专家王伟鹏教授也密切注关注着病情的每一点变化。继续辅助循环1小时后,病情有所好转,慢慢的心脏脱离了体外循环机。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感到一丝安稳,深深松了一口气。可是事情没有那么顺利,撤离了体外循环机以后,很快又出现了肺动脉压持续上升,血压下降,这是新功能减退的标志。于是潘世伟教授果断决定,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所有的人又再一次把希望寄托在球囊反搏上,希望它能帮助心脏更好的工作,减轻心脏负担。装上球囊反搏以后,大家没有看到预期的结果,心脏功能继续减退,这样下去可能真的没有希望了。
这时,经验丰富的潘世伟教授又提出了一个办法:重新心脏插管转机左心辅助,这样可以使左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并促进期功能的恢复。于是马上重新主动脉及右肺静脉插管行左心转流辅助3小时,见肺动脉压逐渐下降,血压有所恢复,大家的心中再一次燃起了希望。慢慢撤除左心辅助,在球囊反搏的帮助下,心脏总算“跳的还不错”,加上大量的升压药,血压得以维持。就这样这个病人暂时脱离了生死线,但是危险仍时刻伴随着。
手术后病人心功能很差,恢复的也很慢,而且对药物的依赖性很强,稍减量一点药物,血压就维持不住。自主呼吸恢复也很差,直到手术后6天才拔出气管插管, 8天心脏功能开始恢复,基本能够维持自身血压,撤离了IABP。ICU的护士们显示了她们无可替代的作用,她们保证了病人带气管插管6天,无严重呼吸系统并发症;体内放置IABP8天,无严重血液系统并发症;无褥疮感染等。手术后15天病人回到了普通病房,20天下地站立行走,目前病人正在顺利康复中。
对此例重症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手术治疗重症冠心病,以及对重症冠心病手术的麻醉,手术后监护、护理等各领域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电话:0532-85722867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