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科室简介】 针灸部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是我国目前针灸领域最大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是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
【科室简介】
针灸部是“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所在地,是我国目前针灸领域最大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是天津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是国家培养针灸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定点单位,设有针灸学博士后流动站。针灸学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基地,设有住院病床数600张,病床使用率达117%。针灸日门诊量1000余人次。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20名。高级职称75名,中级职称42名,初级职称27名。针灸部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团队,把“五专”优势全面铺开,建立了特色针灸专科门诊和专科病房,拥有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专家。
【医疗工作】
针灸临床治疗病种广泛,针灸医生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质量体系。吸引更多的患者来此治疗,在治疗中风、老年性痴呆、前列腺病、支气管哮喘、痛证、大动脉炎、带状疱疹、骨关节病、妇科病等方面效果显著,有效地解除了患者的痛苦,带动了针灸专科的发展。
石学敏院士和院长韩景献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作为针灸专科的带头人,坚持每天到病房查房,亲自为病人针灸治疗,做好传帮带工作,将他们几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传授给后人,并亲自指导医疗及科研工作,带动了针灸专科的学术气氛,成为我院专家品牌。
【科研教学】
在科研方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稳定研究方向。如石学敏院士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全国得到推广,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韩景献教授从日本引进的SAM系列快速老化小白鼠,开展针灸抗衰老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填补了国内老化模型动物的空白,为抗衰老的临床及基础实验研究开拓了新途径,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常引起老化相关说”,应用“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刺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在针刺防治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另外,针刺手法量学、经络的生化特性研究等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以临床研究为中心的基础上,针灸部组织科研人员以研究临床难点、影响因素等为研究切入点,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十一五”国家重点专项课题等多项课题。
对实验室进行了扩建,并优化整合了原有的实验室。目前专科的针灸实验室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健全了免疫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和实验动物室等设施。在此基础上,按照部级实验室的要求建立独立区域的针灸实验研究中心,约2000 平方米。对两个三级实验室和天津市市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提升高级别科研项目的承载能力,为临床科研创建良好的技术平台。
本专科技术力量雄厚,注重引进多学科人才,如计算机、生物化学、信息学等专业的高级人才。在人才的知识结构方面,培养了学科骨干,使他们逐渐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引进人才方面以博士和硕士为主,并加强博导、硕导的培育,建立了针灸博士后流动站。
针灸学科注重发挥人才优势,注重临床能力及实验技能提高的同时,加强相关基础理论的培养和外语水平的提高,从针灸学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和中医针灸走向世界发展战略出发,不断完善中青年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使人才得到全方位锻炼和培养。同时把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使人才、成果双丰收,既培养人才,又发展学科,使针灸学科在软科学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学术地位】
针灸学科是我院重点建设的特色龙头科室,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针灸学科先后被确定为天津市教委及天津市卫生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确立为重点学科。以本学科为依托建立了天津市针灸研究所。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全国针灸医疗专科中心,在全国设立了全国针灸临床研究分中心31个。专科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天津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有来自世界各地和国内的针灸同行参加了会议。在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方面,派专科骨干参加日本SAM(快速老化鼠)的相关研究学术年会,世界针灸联合会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国针灸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中华中医药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等。
在开展国际科研合作方面,与法国Geneset公司合作开展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分子机制研究,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开展针灸中医促进神经再生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开展国际针灸合作医疗方面,与香港联合开办中医院,与德国合作建立针灸医疗中心,与法国合作开展中医针灸、推拿医疗。
专科特色医疗促进了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开展的主要针灸特色疗法有:
1、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中风后遗症、各种神经痛等;
2、平肝通络针法治疗老年期痴呆、血管性痴呆等;
3、刺络疗法治疗哮喘、带状疱疹、震颤麻痹等;
4、开关通窍针法治疗吞咽障碍;
5、夹脊排刺针法治疗外伤性截瘫、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6、芒针疗法治疗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等等。
其中,“醒脑开窍针刺法”被评为国家科技部推广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0大医药推广项目,“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我们将专科的特色疗法和2大推广项目在全国及世界各地推广应用,以每年举办全国培训班和接收国内外进修医师学习的形式,已推广到国内20余个省区和国外4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是这两项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针灸临床疗效,形成了科研带动临床,临床促进科研的良性循环机制。
【特色病种】
针灸临床治疗常见病种达100余种,尤对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进行针灸治疗取得极好疗效。如:
各种中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静脉疾病等),老年痴呆症、各种疼痛性疾病(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头痛、带状泡疹、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老年痴呆、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帕金森氏病、癫痫、舞蹈病、各种神经炎、周围性面瘫、面肌痉挛、颈椎病、腰椎疾病、肩周炎、精神分裂症、癔病、失眠、神经性耳聋、胆结石、胆囊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前列腺炎、小儿脑瘫、遗尿等。
针灸特需病房
【科室简介】
针灸特需病房位于位于B楼和C楼,病床总数为127张,病床使用率为120—150%。环境安静舒适,可满足中外患者不同要求,使病人在舒适环境中,得到及时、有效、满意的治疗。
针灸特需病房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现有针灸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为技术指导,博士生导师韩景献教授、周继曾教授亲自临床指导、查房并实施治疗。科主任卞金玲教授定期对各个病区的危重、疑难病例进行查房指导。现有正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3名,主治医师5名,住院医师6名。
【诊疗优势】
针灸特需病房收治中风、面神经麻痹、颈、腰椎关节病、冠心病、高血压、多发性硬化、支气管哮喘、截瘫、小儿脑瘫、神经衰弱、消化系统疾患等病种达十余种,均取得较好疗效,总有效率达90%以上。在治疗方法上以针灸治疗为主,同时还配合拔罐、中西药、推拿、药物熏蒸、湿敷、中药外洗、中药浴、中药离子透入、神灯照射、康复锻炼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疾病,使病人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使中医药传统特色充分得到体现。
针灸特需病房对中风的治疗最具特色。“石氏中风单元”是石学敏院士集40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创建的“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训练、心理治疗,与特色中药“丹芪偏瘫胶囊”,整体护理等多种中医特色总结整合而成,是石学敏院士完整的、规范系统的、在我院成功应用的中风病治疗方案,有效率达97%以上。来就诊的患者中,有来自北京、江苏、河北、辽宁、山东、深圳、南京、广东、内蒙古、福建等省市的病人,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也有来自日本、韩国、朝鲜、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瑞士、墨西哥等世界各地的外国病人,治疗方案和疗效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认可,服务水平及工作热情也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赞扬。
在针灸特需病房,院士、院长、教授查房并指导工作,科主任在各个病区巡回视察工作,形成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质量安全体系。在业务水平上,科主任卞金玲教授狠抓继续教育,积极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定期进行科内知识讲座,并在每周布置学习任务,随时抽查基层医师的业务技术水平。在医疗服务与作风上,针灸特需病房医务人员做到“热心、爱心、耐心”服务,语言礼貌,工作认真,态度诚恳,针灸特需病房还注重科研工作的开展,现承担国家科委课题有“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针刺配合化瘀通脉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针刺加早期康复对中风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特色病种】
中风、面神经麻痹、颈腰关节病、支气管哮喘、截瘫、小儿脑瘫、眩晕、高血压、冠心病、头痛、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疲劳综合征等,治疗以针灸为主,辅以中药、推拿、理疗、康复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