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海先生幼承祖训,精研歧黄,业医50余载,善治内、妇疑难杂症,对肝病的治疗,更是独具特色,现将其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简介如下。
1、中医治疗重辨证,祛邪解毒贯始终
李老认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是湿热毒瘀郁,其中尤以毒为根本病因,并与湿热瘀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因此在治疗上应把祛邪解毒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邪去正自安”。但需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毒不能等同于现代医学的病毒,而是广义的毒,湿热瘀郁等病因本身就是邪毒,因此祛湿、清热、活血、解郁也是解毒,祛邪解毒决不能理解为加用一些苦寒的清热解毒药,而应根据病情的寒热轻重,病程的长短,中医的辨证而选用不同的解毒药物,常用如下诸法:
1.1 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早、中期,病程较短,体质较壮,热象明显的患者,药用二花、连召,蒲公英、地丁、苦参、板兰根、山豆根等。
1.2 祛湿解毒法:湿邪也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缠绵难愈”,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湿邪停留的部位,偏寒偏热的差异而选用不同的祛湿方法。
1.2.1 芳香化湿法:适用于湿邪偏于中上焦,脾为湿困运化失职,症见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者,药用苍术、川朴、藿香、佩兰、砂仁、白豆叩等。
1.2.2 利水渗湿法:适用于湿邪偏于中下焦,症见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身目黄染、小便淋漓、脘腹胀满等,使湿邪从小便而解,药用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金钱草、茵陈、扁蓄等。
1.2.3 清热燥湿法:适用于湿从热化,湿热内蕴,症见胁肋胀满、黄疸、泄泻、痢疾、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数,药如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等。
1.2.4 分消走泄法:适用于湿邪较重,湿热弥漫三焦者,常用三仁汤、蒿苓清胆汤加减,以宣畅气机、开郁行滞、疏通三焦,使湿邪从三焦而解。
1.2.5 温化寒湿法:适用于湿从寒化,寒湿内阻者,常在化湿药物的基础上加附子、干姜、桂枝等。
1.3 通下解毒法:适用于病程短,体质壮伴有大便干结者,常用药物大黄、虎杖、芦荟等。
1.4 凉血解毒法:适用于急性或重症肝炎,热毒入于血分,症见神昏沾语、烦燥不安、黄疸如金、吐血衄血等症,药如赤芍、丹皮、生地、二花、板兰根、牛黄、水牛角等。
1.5 助阳解毒法:适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服苦寒药物过久者,李老根据“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理论,常在解毒的同时配伍温阳助阳的药物,如仙茅、仙灵脾、桑寄生、黄芪等。
2、活血分四级,宜曲宜缓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早期即应抗纤维化治疗,而活血化瘀药有较好的抗纤维化作用,并能改善肝脏的微循环,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肝炎的重要方法,但是在应用时必需根据病程的长短,病人的体质,瘀血的程度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并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切不可急功近利,妄自贪功。李老常把活血药分为如下四级。
2.1 养血活血药:作用缓和,通过疏通血脉推动血液运行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适用于瘀血轻症,药用当归、丹参、川芎、鸡血藤、丝瓜络等。
2.2 活血化瘀药:具有开瘀通络、祛瘀生新的作用,适用于气滞血瘀较重者,药如红花、赤芍、元胡、三七、郁金、瓦椤子、泽兰、月季花等。
2.3 行血破瘀药:具有祛瘀散结作用,适用于瘀血凝滞证,药如没药、桃仁、姜黄、刘寄奴、醋大黄等。
2.4 破血软坚药:作用猛烈,具有破血消症作用,适用于瘀血凝聚、肝脾肿大、癌肿包块、疼痛剧烈者,药如三棱、文术、水蛭、土元、穿山甲、牡蛎、地龙等。
3、退黄诸法
古人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李老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吸取当代名家之精华,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退黄方法。
3.1 利湿退黄:黄疸的病因主要是湿热蕴蒸,胆汁外溢,退黄就必须给湿邪找出路,利小便是基本方法,常用药物茵陈、车前子(草)、滑石、泽泻、金钱草等。
3.2 利胆通腑法:肝与胆互为表里,利胆即能疏肝,湿热蕴于中焦通腑泻大便,能使湿热从大便而解,肝胆疏泄正常,湿热去,黄疸自退。常用药物:大黄、虎杖、芦荟、金钱草、郁金等。
3.3 退黄须解毒:肝炎的病因既然是湿热瘀毒,祛邪解毒就必须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治疗黄疸时配伍解毒药物,能加速黄疸的消退,具体用药参考1。
3.4 退黄须化痰:水湿痰饮均是体内水液代谢异常的病理产物,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湿邪最易酿痰,痰阻血络则黄疸胶固难化,因此配伍化痰药物能加速黄疸的消退,药用全瓜蒌、杏仁、川贝母、莱菔子、海浮石、旋复花等。
3.5 活血退黄法: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随血行而弥散全身,因此退黄疸必须在清热利湿、解毒化痰通腑泻下的基础上加入血分药物,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5.1 凉血活血,常用赤芍、丹参、丹皮、小蓟等,李老不但在治疗瘀胆性肝炎时应用赤芍,在治疗高度黄疸或黄疸日久不退时均擅用赤芍,且用量较大(60~90g),常常收到较好效果,且没有发现不良反应。
3.5.2 养血活血法:药用当归、丹参、白芍、泽兰、益母草等。
3.5.3 温通血脉法:血得寒则凝,若寒湿凝滞血脉,或湿从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则需选用温通血脉的药物,如附子、肉桂、桂枝等。
4、降酶诸法
ALT、AST能灵敏反映肝脏的炎症情况,是反映肝功能的好坏、病情轻重的指标,医患双方都非常重视,李老常用下法以保肝降酶。
4.1 清降法:是降低转氨酶、恢复肝功能、抑制病毒复制的重要方法,适用于肝炎的早中期,ALT较高,HBV DNA阳性者,药用苦参、二花、垂盆草、叶下珠、鸡骨草、龙胆草等。
4.2 通降法:适用于病毒性肝炎血瘀证及大便秘结者,药用大黄、虎杖、芦荟、桃仁、全瓜蒌等。
4.3 和降法:适用于中医辨证属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不利之肝炎患者,常用方剂大、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4.4 酸敛法:适用于病程较长、转氨酶反复升高,症属肝肾阴虚者,常用五味子、女贞子、乌梅、酸枣仁、首乌等药。
4.5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瘀血证明显、转氨酶日久不降者,常用药物丹参、川芎、郁金、桃仁、红花、元胡等,需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服药初期,转氨酶会轻度升高,坚持治疗,即可复常。
4.6 补降法:适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肝炎转氨酶低水平增高者,常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的药物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常用乙肝康或强力乙肝康(院内制剂)。部分病人用药1—2个疗程后,会出现ALT—过性升高,但没有明显症状,不出现黄疸,继续服药转氨酶即可正常,部分病人伴随着HBeAg、HBVDNA转阴。
5、中药非“无毒”,护胃贯绐终
肝脏是机体的“化工厂”,任何中西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病毒性肝炎肝功能本已损伤,治疗时若用药过杂,用量过大,往往会加重肝脏负担。中药同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选药处方时药味不宜过多,用量不宜过大,对一些现代药但已经证实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坚决不用。另外病毒性肝炎患者消化功能差,服药时间长,因此在辨证立法、遣药组方时要时时照顾胃气,脾胃功能正常,则疾病容易恢复,正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河南东海肝病医院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