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邹燕勤向父亲邹云翔汇报学习体会。
工作中的邹燕勤。
邹燕勤带教学术弟子。
邹燕勤,女,1933年生,中共党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传承博士后导师,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学术带头人、主任中医师。1957年,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教,1962年2月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1993年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评为江苏省首批名中医,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1年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邹燕勤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2016年获“江苏省国医名师”称号。
问道 幼承庭训师出孟河费氏医派
家学熏陶承庭训 1933年4月邹燕勤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太湖镇。其父邹云翔文学功底厚实,曾受教于著名经学大师唐文治先生,奋研文史,后因思想进步失去中学校长工作,母亲又不幸染病失治而逝,遂发愤改教学医,拜师孟河名医费伯雄高足刘莲荪先生,学成后悬壶乡里,后受聘于上海《光华医学杂志》,又师从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之子丁仲英先生。邹燕勤幼年就是在父亲学医、行医的过程中度过,耳闻目染诊病救人之情景,为其日后走上中医之路播下了种子。抗战胜利后,邹云翔由渝(重庆)迁至南京行医,邹燕勤在南京读完了初中。课后假期,邹云翔行医之余,教导孩子读书学习,诵读《古文观止》等经典,培养了邹燕勤良好的国学根基。
师出名门双学士 1957年,邹燕勤以优异成绩从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毕业,留校任植物学助教,生物学、植物学等生命科学知识对其日后提高科研思路、开发新药及寻找有效新中药有很大帮助。其父邹云翔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28年,并任中央保健会诊医师30年,一级教授,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学院(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副院长。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之初,邹云翔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医肾脏病研究小组,开设了肾病专科门诊,195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肾病专著《中医肾病疗法》,是我国中医肾病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适逢国家开展培养名老中医学术接班人工程,邹云翔是指定的传承名中医之一,1962年2月邹燕勤奉命调南京中医学院,正式从事中医药临床和教学工作,并在职修完全部中医学课程,取得中医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医肾病界少见的具有双学士教育背景的医家。
承父衣钵四结合 1971~1973年南京中医学院在附属医院办了“名老中医学术继承班”,跟师父亲,结业后仍随父学习,并协助父亲医疗、教学、科研以及中央保健会诊等各项任务。邹云翔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精于内、妇、儿科,尤对肾病、老年病见解独特。邹燕勤边临床,边跟父学习,勤观细琢,经父亲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加之自己勤勉有加,深得邹云翔真传,医术渐精,特别在中医药治疗肾系疾病及老年病方面造诣较深,并不断发展创新。邹燕勤认为中医继承要提倡四个结合,即大学教育与师承、家传学习相结合;学习经典与选读医案相结合;门诊跟师抄方与病房管床名师查房相结合;集众家之长与悟一己心得相结合。
信道 和诚精勤奉献中医肾病事业
修身和,心态平和,待人谦和 邹燕勤现今虽已83高龄,仍坚持每周4次门诊和带教学生,每次诊治30~40人,年服务患者5000人次,疗效卓著。她对患者不论贫富高低,均细心、耐心、精心诊治,医嘱交代很详细,有问必答,病人视她为亲人。她谦虚平易,乐善好施,对经济窘迫患者,不仅不收高级专家挂号费,还垫付甚至免费为其诊治。她不忍看到远道而来的病人挂不到号的失望,而延长诊病时间,宁愿自己忍受饥饿坚持到下午一两点后再用餐。
处世诚,心怀坦诚,为人真诚 “诚”字胸中藏,求贤若渴,奖掖后进。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中,她经常将论文、课题、成果排名优先让给年轻人,让给学生,促使他们更快更好成长。坦然看人上进,自己更加奋发有为。以“诚”字立身,享友情呵护,心境愉快,事业有成。
治学精,精专有道,博中求精 邹燕勤常说,为中医者,远学先哲经典,近学现代医学,旁学科技新知,并坚持中西医结合,善于利用当代先进医疗技术,提高肾病诊治之准确性等。学海无涯,当学以致用,精专一点,旁通其余,博中求精。不断追求更高疗效,对于难治性肾病、慢性肾衰等的疗效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行医勤,勤思,勤手,勤笔 勤思,多用脑,多自问,通过努力找出答案。勤手者,多实践之意。医学乃经验科学,有道是“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勤笔,多记录总结。1976年邹燕勤在《新中医》发表总结邹云翔经验的“治疗肾炎的几点体会”;1978年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邹老学术经验“论治疗肾炎水肿的常用大法”;1981年出版《邹云翔医案选》,之后又出版了《邹云翔学术思想研究选集》等多部著作。作为江苏省政协第六、七届委员,为中医事业发展积极向省政府、省政协献计献策,所写提案均被采纳。
明道 创立邹氏中医肾病学术体系
倡导保肾气为核心治肾学术思想 邹燕勤远续孟河费氏和缓法余绪,近承其父邹云翔衣钵,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凝练,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邹氏中医肾病学术体系,2013年邹燕勤带领弟子们完成了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邹云翔实用中医肾病学》,系统总结邹云翔、邹燕勤治肾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成为业界扛鼎之作。邹燕勤倡导“保肾气”为核心的学术思想,认为肾气不足是肾脏病发生的根本内在因素,维护肾气,补益肾元是治病求本;提出“补肾必顾脾”,调理脾胃以强先天;在治疗肾脏病时强调以肾为主,兼顾他脏,或从脾、从肺、从肝、从心论治,或多脏同治,整体调摄;肾病辨证首重虚实,治疗当抓住主要矛盾分期分阶段进行;扶正祛邪为总的治疗原则,视标本缓急分主次先后;治法崇尚和缓,平补平泻,用药轻灵;提倡“久病必和络”,并贯穿于病程始终。其主要学术观点和经验在《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邹燕勤》《邹燕勤中医肾病临床求真》《邹燕勤中医肾病学术经验传承与创新》等10多部专著中均有呈现,基本形成了源于邹氏(云翔),又具有个性的邹燕勤治肾学术思想体系。
慢性肾炎慢性肾衰辨证标准引领行业 1986年,由江苏省中医院主办的(南京)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上邹燕勤首次从正虚邪实提出慢性肾炎、慢性肾衰两个中医辨证分型新标准。核心思想是一个本虚证可以兼夹一个或数个标实证,能较好地概括辨证证候,反映其病理特征和病机规律,既原则又灵活,得到业界高度认可,经修改完善后成为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全国标准而沿用至今,并被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先后采用收录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开创新观点新治法提高中医肾病疗效 1959年邹云翔出版专著《严重尿中毒中医治疗一得》,为我国运用大黄抢救尿毒症奠定基础,其后邹燕勤带领团队开展大黄复方煎汤内服、保留灌肠的系列研究;上世纪90年代带领博士生开发出肾衰保留灌肠囊;开展了以大黄为主的复方中药高位结肠灌洗治疗尿毒症研究。1988年在全国中医肾病第四届学术会议作了“慢性肾功能不全多途径给药治疗经验”的报告,为中医药提高肾衰疗效提供了新方案。最早系统研究IgA肾病,1990年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中药治疗IgA肾病40例”,1992年在《中华肾脏病杂志》发表“IgA肾病的中医治疗”,世纪之初又提出“从咽、脾、肾论治IgA肾病”的执简驭繁的辨治方案。提出从痰瘀论治局灶节段硬化性肾病,从积论治尿酸性肾病等多种新治法新观点,使疗效不断提高。邹燕勤在肾系常见病证,尤其是各种疑难、复杂疾病的治疗方面均有很高疗效。
悟道 重视科技惠民强调成果转化
创研名医诊疗软件,惠及万千百姓 上世纪80年代初,邹燕勤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微机技术,开创运用信息技术整理挖掘推广老中医经验的研究先河,1981~1985年完成了江苏省科委课题《邹云翔教授中医肾系统疾病计算机诊疗教学应用软件》2个,存储了828个症状信息,能为13种肾系疾病作辨证治疗,经一万人次的肾病诊治结果证明,有效率达90%。1982年、198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三等奖,并获江苏省及全国微机应用一等奖、国务院电子振兴小组三等奖。1985年参加日本筑波、澳大利亚国际科技博览会展出,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医药信息会上,引起国际医药界和软件业的极大重视和高度好评。1988年邹燕勤在苏联国际会议上以第一位发言人宣读了该软件医理设计的论文。这些软件不但成功地应用于本院临床,还转让给26家医院应用,如同邹云翔亲自为当地成千上万患者诊疗肾病一样,有效提高了效率,扩大了受益面。
研发新药结硕果,获新药证书两个 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有国家新药“黄蛭益肾胶囊”。上世纪80年代,慢性肾衰脾肾阳虚证明显减少,气阴两虚证增多,1986年“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气阴两虚证病机变化规律与临床疗效的研究”得到江苏省卫生厅立项资助,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黄蛭益肾胶囊”获国家新药证书(国药准字Z20020086)、国家发明专利。
治疗慢性肾衰竭有国家新药参乌益肾片。1985年“慢性肾功能不全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与原理研究”课题得到卫生部立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开发为院内制剂保肾甲丸、保肾乙丸,后期邹燕勤将其精简处方,并改剂型成为“保肾片”,近20年来一直是医院最受欢迎、用量最大的院内制剂。《保肾片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新药研究》立项江苏省科委“九五攻关项目”,于2010年获国家新药证书“参乌益肾片”(国药准字Z20100051),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患者欢迎。
健脾温肾化瘀利水开发新药健肾片 邹燕勤负责的江苏省教委课题“健脾益肾补气法治疗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1997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四等奖,经验方健肾片转让药企,已完成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新药中药Ⅲ期临床验证,正在新药证书待批准中。
从风论治肾脏病开发新药肾炎灵片 1978年邹氏肾病团队将肾炎合剂(雷公藤、鸡血藤、甘草)结合辨证论治治疗50例慢性肾炎,总有效率94%,发表于《中医杂志》。1984年肾炎灵片改名为肾炎合剂Ⅱ号,1990年制成肾炎灵颗粒剂,1996 年制成肾炎灵片,并开展了从风论治肾病临床及肾炎灵片新药开发的系列研究。1999年、2003年两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肾炎灵片已转让厂家,开发新药中。因科研业绩显著,1998年获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教育先进工作者奖;2016年荣获第十二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传道 建设学科学会广育杏林传人
打造中医肾病团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邹燕勤担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同时全面承接邹云翔开创组建的肾病研究团队,着重开展以下工作: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邹云翔教授的治肾学术病思想和临床经验,1981年整理出版了首部《邹云翔医案选》,出版了《邹云翔学术思想研究选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邹云翔》《中国中医昆仑·邹云翔》等多部著作;积极开展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申报一项卫生部、二项省级研究课题;重视肾病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积极引进了两位西学中高年资医师,并重视邹云翔带教的三名国内最早的中医肾病博士生的培养;临床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断提高了肾脏病疗效,并在上世纪80年代较早开展了血液透析、1991年开展了腹膜透析,上世纪90年代开展了肾脏微穿刺及肾脏病理工作;建成一支高学历、梯队合理、中西结合的高素质肾病队伍。
建成肾病医疗中心 重视学科建设,带领团队于1996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将江苏省中医院肾科建成国内首个“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并先后成为全国首批重点专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协作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苏省科委等二十余项研究课题,获得了多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特别在中医肾病临床和中西医结合方面,在全国率先开创了二十余项新理论、新技术、新治法、新方药。
创建中医肾病行业学会 邹燕勤于1983年率先在国内组建了中医肾病研究会——江苏省中医肾病研究委员会,1988年任江苏省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首任主委。1983年11月出席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一届肾病学术会议,被选为华东区负责人,与国内其他几位肾病专家共同倡议筹建全国性行业学会,是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之一,1988年任创会副主委,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世界中联肾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肾病分会顾问。
广育英才桃李芬芳誉满神州 邹燕勤教授诲人不倦,无私传授学术思想和技术经验,积极培养学术传承人。1997年起被评为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83~1988年先后协助其父邹云翔指导国内首批中医肾病博士研究生3名,在邹燕勤教授指导下,在其国家及省级课题工作中顺利毕业,均成为国内著名专家。培养了两代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不断进步。亲自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学术继承人,指导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医传承博士后50余人,包括上海、天津、南京、广西等地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肾科主任,有的已成为国内著名专家、全国中医肾病分会的副主委、秘书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连续举办国家和省级肾病研修班,学员遍及海内外,为我国中医肾病学科培养了数百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力量。2007年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
54年来,邹燕勤教授潜心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积极推广其学术思想和经验,推动、引领我国中医肾病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