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邱健行,1941年出生于广东番禺的医学世家,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全国第二、第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首批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专家,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51年。在学术上提倡脾、肝、胃相关互连的脾胃学术思想,方法上善用顾护脾运法、疏清通降法治疗胃肠肝胆病等;在临床诊疗中创新诊法,独创“验喉十法”,提出验咽而知胃肠;用药上极具岭南特色,著有《杏林健行——名老中医邱健行临证传薪录》,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此书写序时赞其“非以砖头著作标榜专家,不以大部头彰显大学问家”。
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邱健行虽已76岁高龄,仍然坚持每周3次出诊,暑往寒来,风雨不改。邱健行诊病,“望闻问切”之间,亲切细心,尽显“仁心仁术”;他在学术上提倡脾、肝、胃相关互连的脾胃学术思想,方法上善用顾护脾运法、疏清通降法治疗胃肠肝胆病等,用药上极具岭南特色并提出“舌比脉明,咽比舌早”,通过验咽,见微知著,能更快更准地掌握胃肠真相,独创了“验喉十法”。
从医之路
生于医学世家,幼承庭训,立志学医。 邱健行1941年2月,出生于广东番禺一个医学世家,从小耳闻目睹长辈济世救人,立志长大从医,解除更多病人痛苦。上世纪50年代末,邱健行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开始了他对人生理想目标的追求,经过大学6年的正规、系统教育, 1965年毕业时,他是同届240位同学中,成绩优秀的三名“全优生”之一,毕业时到广东省清远县中医院工作,开始实现他的人生理想。
得名师指点,临床磨砺,誉满杏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临床工作后,邱健行拜了当地名老中医黄峰为师,虚心请教,临床跟师,由于他的勤奋聪慧深受黄老青睐,得到黄老的悉心指导,黄老崇高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也使得邱健行对病人的关爱和中医诊疗水平与日俱增,深得患者信赖。临床的不断磨砺,使邱健行逐渐掌握到了中医临床治病的精髓,临床经验越来越丰富,解决了越来越多病人的痛苦,不到3年间,他便成了当地有名的青年中医,人称“小黄峰”,日门诊量不下百余人次,并创下了行医生涯一天接诊300余例的记录。
1974年邱健行被任命为广东省清远县中医院业务院长,期间结识了他的终身伴侣管焕嫦。他的岳父管铭生祖上三代是佛山的名中医,第一代是清代二品军医官管金墀,是佛山四大名医之一。岳父管铭生,精通伤寒,善治内科疑难病症,著有《医余随笔录》,1978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首批“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管老见到年轻的邱健行十分喜爱器重,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治疗颈椎病、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疑难杂病的独特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在这两位名医的指点下,邱健行的医术突飞猛进。
传道授业
教学相长,理通法明。 1977年8月,邱健行被调到广州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任教,倡导学生要读经典,做临床,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实现认知的飞跃。要学到中医之“道”,应悟出中医之“道”,行到中医之“道”,写出中医之“道”,邱健行认为做中医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得到这个“道”,再按照这个“道”去解决问题。在学生投票评选“最受欢迎的老师”活动中,邱健行高票当选。
邱健行说,要想成为一名良医,必须要客观地去观察病情,全面地分析病情,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临床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以固定不变的经验,来解决随时变化的病症,应该“胸无成见,药随证变”,不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尤其做医,“胆要大,心要细”,“智要圆,行要方”。“医道平衡”“医贵平衡”,要努力达到一种“圆融和协”的境界。
育人重育德,桃李满天下。 邱健行以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勉励自己,同时也要求弟子做医生必须做到“精诚”二字,“精”指专业修养,要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诚”指医德修养,要真诚诊治每一位病友。
邱健行把传承中医学术,对年轻一代中医师的传、帮、带当成是自己的重大责任。邱健行是全国师带徒导师,1997年被选为第二批,2003年又被选为第三批,2008年再次被选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毫无保留地把他一生积累的宝贵经验传给年轻医生,他的学术继承人吕雄、戈焰都已成为了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其中戈焰现已为广东省名中医,吕雄也成为了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邱健行为医院培养了中医人才,使中医薪火相传,发展后继有人。他育人重育德,要求学生学医要先学会做人,他的“仁”与“爱”在他的弟子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学术创新
创立“验喉十法”,提出验咽知胃肠。 验咽是邱健行对胃肠疾病的独特诊法。邱健行认为望舌之后必须验咽,认为咽喉就像胃肠的一面镜子,能照见胃肠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纲信息。邱健行临证常常电筒不离手,他说:“有时候望舌问诊反映不出或拿不准胃肠证候属性,一验咽喉就明了。”
“舌比脉明,咽比舌早”,通过验咽,见微知著,能更快更准地掌握胃肠真象,补充望舌之不足。指导临床辨证用药。验咽的方法是一看咽腭弓,二看咽后壁,三看悬雍垂。正常时咽部的黏膜呈均匀淡红色,病理时咽腭弓充血发红,主表热证,主胃肠热证。但热势轻;若咽腭弓红同时伴红丝,主里热证、胃肠实热证;红丝越粗越鲜红,则胃肠实热越重。若咽腭弓不红,却有红丝显露,主阴虚内热、虚热证,肝热伴脾虚证,红丝越鲜,说明虚火越旺,若红丝爬上悬雍垂,则虚火扰心,往往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咽腭弓充血伴脓点,主里热炽盛。咽腭弓淡白而嫩,主虚证、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虚。若悬雍垂黏膜红则为实证热证,主胃肠实热、心火炽盛。若咽喉壁滤泡粗大,充血、糜烂甚或附着分泌物,主胃肠热盛夹痰湿;咽后壁滤泡细小、干燥,主脾胃阴虚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熏咽喉;咽喉壁淡白主脾胃虚寒,或脾肾阳衰。上软腭黏膜主要观察有无黄疸,此处黄染往往早于巩膜皮肤发黄,能更早反映病情,从而能更早指导治疗,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提出“岭南胃热致病论”,提倡“疏肝清胃”。 邱健行肝胃相关理论源于五行木土相克理论,源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肝木宜疏,胃腑宜降,肝木肆横,胃土必伤,胃土久伤,肝木愈横,治胃必佐疏肝,疏肝必兼安胃”观点,邱健行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诊治大量慢性胃炎病例总结认为:随着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人工作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精神易紧张,而导致情志郁怒伤肝,从而出现由肝伤胃的病症。肝失疏泄,气郁化热,加上岭南地区高温高湿气候环境,故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以肝胃郁热或夹湿者多见,而胃属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有余亦容易化热化火,出现胃热证。综上,邱健行提出肝胃相关,以及胃热致病理论。治疗上主张以疏肝理气为基本法则,从肝入手治疗胃病,同时针对岭南地区胃热或胃热夹湿多发致病特点,从清胃热着力,组成疏肝清胃基本法,治疗肝胃郁热或兼有夹湿证型之慢性胃炎。创立疏肝清胃方为基本方,并随证加减,兼顾健脾、通降、化瘀,经多年临床验证,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临床擅用“培中升清法”治疗疑难杂症。 邱健行多从细微处着手,重视培补中焦,辨证用药精当,屡获良效。邱健行说:“疑难杂症多属虚实夹杂,其病机皆因久病致虚,伤及脾胃,使元气无以滋养,正虚受邪,从而百病丛生。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李东垣曰“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使春夏之气不升,五脏之气不生”,《金匮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故临床治疗上注重顾护脾胃。邱健行认为内科疑难杂症每多“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病机皆因久病致虚,伤及脾胃,使肾元无以滋养,正虚邪受,百病丛生。《脾胃论》载:“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气不升,五脏之气不生。”一些脾胃病,病异而法同,因升降失调,清阳不升,元气无以滋养脏腑所致的脾胃病,且培中补气,立足脾胃,升清降浊,贵于调升降气机。《黄帝内经》载:“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善用岭南草药治疗脾胃病,深谙药性,效专力宏。 邱健行51年来长期在岭南行医,并不断从岭南民间草药中吸取养分,深悉岭南草药性用。邱健行的医方突出岭南草药的简、验、便、廉特点,如蒲公英配夏枯草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活动性炎症、糜烂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蒲公英配败酱草对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屡有效验。邱健行强调“先知药性后明药用”,任何中药都有药性和药物功用两大因素,中医治病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病理时的偏性,首先药性与疾病的阴阳属性要对应,要平衡。邱健行认为《药性赋》是先谈药性,再谈药用的典范,而临床大多数医生重药用而轻药性。药物的寒热属性,与病人的寒热证型不相对应,有的寒证用寒药,无异于雪上加霜;有的热证用热药,犹如火上浇油,导致有的患者因服药后出现咽痛、口干、牙痛上火,只好停药,药效就无从谈起,“未见其利,先见其弊”。
立足中药剂型改革,推动中药现代化。“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两个始终不能偏离的主线。1991年6月,邱健行调任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带领班子加快研究所发展步伐,加强科研创新,从中药剂型改革着手,走中药现代化,并定下了要走科、医、工、贸一体化的道路,建设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及附属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和广东一方制药厂,形成“一体两翼”格局,当时在全国属首创。
邱健行认为,中医药要坚持将创新植根于传承,传承与创新共举,坚持突破思维束缚,方能取得事业的发展。广东省中医研究所(现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作为中药剂型改革的先锋队,打破了中药千年“一罐”制、临用现煎的模式,用现代化制药工艺提取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使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辨证施治原则进行灵活加减配方,在保持原有饮片汤药配方疗效前提下,成为即冲即服、一冲即可的“方便中药”,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服用、携带和保存,为中药剂型的改革开了先河。
目前,广东一方制药厂已经能生产出700余种单味配方中药颗粒,供全国上千家医院或医疗机构使用,并出口到世界五大洲,深受海内外患者欢迎。
邱健行1997年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带着中药配方颗粒上北京,推广“中药现代化”的成果,并为中医立法屡提议案,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誉满杏林
心怀大善,待人如友。 邱健行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中医本领服务于社会大众,他坚持每周出诊三个半天。对于每位患者,邱健行总是有求必应,只要有病人询问,必定耐心回答。对于不同的患者,邱健行也有自己应对的一套,例如患者是广州人,就如老街坊一样拉家常,聊食谱,授汤方;若是年轻人,他就给予长辈般的关心。在给一位年轻女性看诊完毕后,邱健行转头对旁听的记者小声说,这个女孩子脾气比较倔,也不好好吃药,要哄才行。让人失笑之余又心生佩服。
德艺双馨,健行不息。 在邱健行的诊室,一块“德艺双馨,健行不息”的牌匾甚是显眼,邱健行说这八个字既是对他的鼓励,更是对他的鞭策。关于牌匾,这里有一段故事。曾有一位55岁的潘姓女士患神经血管性耳鸣,头部水肿严重,当地人迷信认为这是白蚁俎天堂,不久就会死。邱健行告诉她和当地人,这是血管神经性水肿,没有白蚁。医院没有炙甘草,邱健行到她家教她用蜜糖炙甘草,并治愈了这一当地人眼中的怪病,潘女士和乡亲敲锣打鼓送来这块匾,传为佳话。
养生秘诀
追求中医的“中国梦”,倡导“中和养生”。 邱健行虽76岁高龄,却依然耳聪目明,看书不需要戴眼镜,反应灵敏,条理清晰,精神矍铄。每天还能花上一点时间打打太极剑,陪伴小孙子一起练习武术……这是怎么做到的?他说:“现在中国都在说中国梦,而中医的中国梦,就是对寿而康的追求。”他的养生之道,归纳为三十二字要诀:“要多走路,无需吃素;心胸开阔,勿火勿恼;远离陋习,爱好良好;坚持不懈,长寿可保。”
邱健行非常喜爱运动,尤其钟爱太极拳、太极剑,曾师从霍元甲的儿子,并获1965年广州地区武术队锦标赛太极拳冠军、太极剑亚军。如今邱健行舞起太极剑,仍虎虎生威,刚柔相济,身手连青年人都自叹不如。
邱健行说,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健身拳术之一,对于溃疡病、慢性胃肠病、气管炎、慢性肝炎、心血管病、神经衰弱等病症具有预防和治疗效果。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拳、剑于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动作舒展轻柔,动中有静,柔中有刚,圆活连贯,外可活动筋骨,内可流通气血,协调脏腑,故不但用于技击、防身,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健身防病,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养生方法。
邱健行提倡饮食清淡,但无需素食,食物宜多元化,四时食养,应克服饮食偏嗜,合理搭配三餐营养,规律进餐。邱健行喜品龙井茶,每次出诊,都要从家里带上一瓶约500毫升的龙井茶,边看病边品茶,邱健行认为龙井茶有抗疲劳、降血脂、凝神静气之功。邱健行看病从不疲倦,而且越看越精神,因病人多,常常超过午餐时间,就靠喝龙井茶保持精力,所以邱健行喜称其为“神仙水”。
在中国传统养生经验,“中和养生”是养生的高级境界,展现了华夏民族对人、自然和社会的独特理解,浓缩了儒、道、医的精华,本质上就是引导人们掌握好一定的节与度。
邱健行立身处世不离“中和”,一言一行,力求恰如其分,自信不自负,自谦不自卑,自强不自傲。以此处世,人际和谐;以此养心,心旷神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