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连松教授,早年师从全国著名老中医、上海中医外科名医夏少农教授,跟随夏师临诊,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他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夏氏外科的中医特色,在从事中医外科、肛肠科的40多年中,他长期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将中医f专统方法与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并把肛肠病作为自己悉心主攻方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许多有特色的治疗新方法,研制发明了许多新药,使中医肛肠科得到了重大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被誉为东方名医。
学术观点
一、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应以彻底治疗、保护肛门功能为主旨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还存在着许多问题:①复发率高,复发的原因是未找准内口和清除干净原发感染病灶。②并发症后遗症较多,其中最严重的是损伤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耻骨直肠肌引起的肛门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以及由于肌肉断开引起的肛门向前移位变形,肛门直肠弯曲消失而引起的黏膜及直肠脱出,大面积瘢痕引起的直肠狭窄和创面肉芽水肿久不愈合等。③癌变较多,黏液癌占多数,一般认为与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有关,硬结形成,黏液分泌及疼痛常为癌变的先兆,10年以上者癌变率较高,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柏连松教授认为,肛瘘的手术治疗原则是:①针对肛门腺感染是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应将彻底切除感染的肛隐窝、肛门腺导管和肛门腺作为肛瘘根治的关键。②根据肛瘘主要是“肌间瘘性脓肿”的新理论,在肌间寻找瘘道并清除病灶。③应把保护肛门括约肌及肛门机能作为总的原则。
柏连松教授经长期临床探索,经验总结,对此肛肠科难治之症首先独创了"g2线切挂法”,后又在原有手术基础上增加了“隧道法”。这两种新技术、新方法疗效确切,大大提高了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治愈率,并基本杜绝了术后肛门失禁的后遗症。
二、益气健脾清解法治疗急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
急慢性溃疡性络、直肠炎,中医属“肠癖”“痢”“滞下”或“泄泻”诸证,皆相类似。柏连松教授认为,“痢疾”“泄泻”之证其病因,不外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恣食生冷,醉饱人房,自戕脏腑之气,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司,湿热内蕴,下注大肠,则生泄泻。柏连松教授认为六淫之气伤人,肠胃失调皆能致泻,湿邪为发病的主要因素,且常兼夹寒、热、暑等病邪,湿邪影响脾胃运化,脾恶湿喜燥,湿盛则脾不能正常运化而成泄矣。由于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病程较长,久病体虚,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水湿不化,湿浊内生,湿热内蕴,下注大肠所致,故治则以益气健脾清解为主,常用经验方为:炙芪、党参、炒白术、怀山药、扁豆衣、白茯苓、川柏、马齿苋等加减。经此药治疗颇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柏连松教授除用中药内服治疗慢性溃疡性结直肠炎,还研制了用中药灌肠配合治疗,并作了剂型改革。药用川柏、五倍子、生军、白芨四味,制成开塞露样灌肠液(即炎宁灌肠液),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血的功效,达到使用方便、操作简便、疗效佳的目的。
三、治疗痔应以减轻病人痛苦、缩短病程、延缓复发为宗旨
注射疗法是治痔的一种有效方法,由于各医家对注射液的剂量、浓度及操作不同,往往疗效不显。柏连松教授通过数万例的临床实践,多次进行操作技术的改进、药物的筛选,研制出曙光I号注射液,根据局部解剖的特点,分三步注射治疗各期内痔,取得显著的疗效。这种方法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病程短、见效快的优点,基本达到一次治愈,病程仅为一周左右,特别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手术者。
柏连松教授经长期临床经验总结,对混合痔的手术治疗采用四联疗法(外切、内扎、注射及长效麻醉疗法),即在常规混合痔外切、内扎的基础上增加了痔动脉区的黏膜下痔动脉周围注射术(注射液为柏连松教授研制的曙光I号),以及肛周注射长效麻醉剂(利多卡因及亚甲蓝)。此手术方法具有减轻痔手术病人的痛苦、减少混合痔术后大出血、加速痔核脱落、缩短病程、延缓痔复发等优点。
四、肛肠科疾病应注重内外并治
肛肠科疾病除用手术治疗,应注重配合中药口服、外用,内外并治,提高疗效,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病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或为手术创造条件。
由于肛肠科疾病有一定的特点,如其病位在下,其致病因素多为“风、热、燥、湿”等,故临床治疗有一定规律可寻,其常用的内治法可归纳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祛风、清热化湿、清热攻下、润肠通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滋阴润燥、益气升提、温阳散寒、涩肠固脱、托里透脓、扶正补虚等法。
中医肛肠科外用药较多,有油膏、散剂、栓剂、洗剂等,需根据不同创面酌情使用。柏连松教授强调术后伤口分阶段换药处理的治疗经验,术后一周内选用红油膏换药处理,至创面腐肉脱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换药。
熏洗法是中医常用传统外治法,渊源流长,应用甚广,具有简便有效的特点。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对此就有较详尽的文字记载,认为熏洗法治疗肛肠疾病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益气升提,燥湿杀虫,活血生肌,收敛固涩等作用,通过抑菌,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善局部的组织血运,促进伤口组织再生和愈合等方面,达到治疗目的。柏连松教授研制了熏洗I号方,本方药物组成:川柏、蒲公英、虎杖、苦参片四味。将四味药水煎成汤3000毫升药液,借其蒸腾之药气熏灼患处,然后再将药物乘热淋洗或浸浴患部。由于操作繁琐不便,多次予以剂型改进,先将这四味药打碎包成“袋泡茶”样包装,现又制成颗粒剂,使用非常方便。
证治经验
一、内痔三步注射法
柏连松教授从1977年起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及自己在临床上不断的研究探索,研制了“曙光I号”注射液,十多年来对其药物配伍及浓度等多次进行改进,此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止血、收敛、抑菌作用。注射液中主药为五倍子(鞣酸)、明矾(硫酸钾铝),根据这两味药的性能,“酸可固脱,涩可收敛”,能使局部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使直肠下动脉、静脉丛产生栓塞和痔间质纤维化,粘连硬化,从而导致各期内痔都能较彻底地萎缩并消失。
二、四联疗法治疗混合痔
混合痔手术治疗中的剧烈疼痛、病程较长、脱线阶段大出血是长期困扰肛肠科医师的难题,也是患者对痔手术畏惧之所在。混合痔常规治疗用外切内扎疗法,此法在减轻疼痛方面有一定疗效,其机理是明确了齿线上下神经类型不同,但术后大出血及病程(脱线时间)较长仍未彻底解决。柏连松教授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经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用四联疗法(外切、内扎、注射及长效麻醉疗法)治疗混合痔。在外切、内扎的基础上,增加痔动脉区的黏膜下痔动脉周围注射术,注射液为柏连松教授研制的曙光I号,可阻滞该区域血供,加速痔核脱落,避免痔脱线阶段大出血,缩短病程,同时可延缓痔病的复发。亚甲蓝长效麻醉经长期临床观察及多种文献报道有良好的术后止痛效果,并无明显不良反应。总之,四联疗法(外切、内扎、注射及长效麻醉疗法)汲取各种疗法的优点,解决混合痔手术的三大难题,增加了痔手术的安全性,减轻了痔手术病人的痛苦,延缓了痔复发的倾向。
三、低位肛痈一次性根治术
目前在上海市其他各级医疗机构中,肛痈的常规治疗方法是先切开排脓,待急性炎症控制形成肛瘘(一般需2—3个月)后,再进行肛瘘的手术治疗。但此法病程较长,病人需行两次手术,痛苦大,且易加重肛隐窝持续感染而形成新的脓肿支管,使肛瘘复杂化。此外,各家术后也选用不同类型的自制或市售洗剂、油膏剂、散剂,以及高锰酸钾、凡士林等等,而且西医常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于肛门手术的围手术期。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药物副作用的发生,增加了肛门手术后感染的机会。
柏连松教授自80年代末,对于低位肛痈总结出一套以低位肛痈一次性根治术为主,术中采用局麻,手术时间短,术后无须禁食,且强调术后伤口分阶段换药处理的治疗经验,术后一周内选用红油膏换药处理,至创面腐肉脱落、新肌露出,始改用三石散换药,还可配合中药内服,多用于手术前后,以增强病人体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发展或为手术创造条件。住院时间约二周,门诊换药一周,一般即可痊愈。通过综合治疗,治愈疾病,缩短疗程,基本杜绝了术后肛门失禁、肛门狭窄、再次复发的后遗症,减轻病人痛苦,降低费用,克服以上缺点。
四、双线切挂法、隧道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手术的一个难点,柏连松教授经长期临床探索,对此肛肠科难治之症独创了“双线切挂法”“隧道法”两种新技术。这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保护肛门功能。“双线切挂法”在橡皮筋挂线的基础上,再予丝线挂线,可防止橡皮筋松脱,达到钝性切割肛门括约肌的治疗效果。“隧道法”从外口,不完全切开覆盖的皮肤,尽可能避开肛门括约肌,潜行剥切肛瘘炎变组织,彻底清除感染病灶。这两种方法大大提高了疗效,在迄今为止的5000余例患者中总有效率达95%以上,缩短了疗程,减少肛门部组织损伤,减少了因创面过大引起肉芽水肿久不愈合、因损伤肛门外括约肌深部及耻骨直肠肌引起的肛门不完全失禁和完全失禁、由于肌肉断开引起的肛门向前移位变形、肛门直肠弯曲消失而引起的黏膜及直肠脱出,大面积瘢痕引起的肛门、直肠狭窄等后遗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