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负责人简介
陈倚,毕业于上海市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中医肛肠专业。2008年入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师承全国肛肠名家柏连松教授。先后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市局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的中医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及结肠肿瘤术后的中医药治疗。现任普陀区中医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同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第九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委员兼秘书,第四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药肠痹方结合推拿手法及龙形六式操是将中药汤剂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共同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的方法,是普陀区中医医院肛肠科通过多年的积累,摸索出的一项诊疗技术。这一技术将中医整体观念融入其中,充分发挥了中医治疗的优势。
普陀区中医医院肛肠科是普陀区最早开展肛肠病诊疗的科室,是普陀区特色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肛肠科)建设项目。科室拥有独立的病区、合理的人才结构、较强的诊疗实力和先进的诊疗设备。
项目背景
慢性便秘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目前国内便秘的发生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排第三位,据统计上海居民的发生率为17.8%,而老年人群的发生率更可高达35.8%。近年来发病年龄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便秘增加了肠道毒素与肠黏膜直接接触的时间,增加了结直肠溃疡、结直肠肿瘤的危险性,甚至,有的病人因滥用泻剂而形成“泻性结肠”。
由于长期的便秘困扰,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甚至强迫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针对于此,我们藉由中医药在慢性疾病中的优势,采用中药肠痹方辨证治疗慢性便秘。
我们通过科研项目进行临床观察,发现中药肠痹方辨证治疗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也发现,有部分患者服药期间,能保持规律排便,一旦停药后,症状又会反复。于是我们通过收集患者的生活、饮食习惯和工作压力、情志改变等多方面资料,与推拿科医师协作,综合腹部揉、摩手法加上穴位按压,创出较为适合慢性便秘患者的一套推拿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结合中药肠痹方治疗慢性便秘,较之前的疗效有一定的提高。
针对恢复期患者,我们从导引中获得启发,编创龙形六式操。自2008-2013年在我院及我区内各社区医院慢性便秘患者中进行推广,通过6—12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以不依赖药物治疗,只需要坚持龙形六式操的锻炼,便能达到排便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最终我们确定了目前这项“中药肠痹方结合推拿手法及龙形六式操”治疗慢性便秘的技术,并希望通过适宜技术项目这个平台,向全市各个区县进行推广,造福病患。
理论基础
慢性便秘属中医“便秘”范畴。《诸病源候论•大便不通候》中道:“大便不通者,由三焦、五脏不和,冷热之气不调……壅塞不通也”,其病位虽在肠,乃由于气机不调,大肠传导失司,“通”“降”功能失调所致。肺与大肠互为表里,通过经脉络属,肺之疏降与大肠传导息息相关,肺气的肃降功能正常,有助于大肠传导的发挥;肺气壅滞或肺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大肠传导迟缓。而气的运行,与肝密切联系,肝具有调理全身之气机的功能。
《四圣心源》中记载“凡病之起,无不因于木气之郁,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气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气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肝气郁结,气机疏通、畅达受阻,肺气失于宣发、肃降,大肠运化功能失调,糟粕不行。食气入于胃,赖肝木之气以疏泄,则水谷乃化。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清阳不升,乘脾犯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水谷不化,脾气不升,腑气不通,临床可见腹痛、腹胀等症状;气为血帅,气滞则血滞,气血壅滞不同,脏腑气机不和,则见心情抑郁;气郁化火,肝火上炎,则见情绪紧张、烦躁,病程日久,肝病犯土,脾气亏虚,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心失所养,可见心绪不宁。因而,针对慢性便秘的治疗,以肝、肺二脏为主,其中尤以清肝、调理气机为重。
作用机制
中药肠痹方是由山栀子、杏仁、郁金、枳实、桔梗为主方。具有清肝理气,行气导滞的功效。方中君药为生山栀、杏仁,山栀性苦寒,具有清热泻火之功,尤能清泻肝家之郁火;杏仁性苦温,宣肺下气,其体润能通便;郁金为臣药,能清肝行郁;枳实为佐药,能行气导滞;桔梗为反佐之药,使全方降中有升,散表以通下,有“提壶揭盖”之妙用。全方寒温并举,润燥结合,升降共用。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可将慢性便秘分为实证与虚证两大类。实证热象明显可以加芍药以清热凉血,气滞明显可以加槟榔行气导滞。脾利水,肾阳不足则可以加肉苁蓉以补肾助阳,润肠通便,如果阴血不足则可以加入当归补血润肠通便。
推拿手法则采用揉法和摩法产生“热气”,热气透过腹部肌肤渗透到深层,有报道称:“肠蠕动伴随深层温度的升高而变得活跃,除去热源后肠蠕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推拿有助于恢复肠道平滑肌的功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筋活血,进而营养肌组织。肠道是空腔脏器,通过揉法、摩法等推拿手法,以外力的形式作用于腹部,“力”渗透至腹腔器官,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肠蠕动加快,腺体分泌,促进粪便由结肠向直肠运动,刺激直肠产生排便冲动,从而达到通便目的。结合按揉手法,刺激腹部穴位,如:天枢、大横、水道,具有调理脾胃、三焦气机,以泄补虚,调整机体虚实,促进排便的作用。
导引自古就是防病治病的方式之一,龙形六式操则是以此为据,在八段锦及太极拳的基础上化裁而出。通过双手上举,缓慢用力,保持牵拉,可以通畅三焦;通过壬掌的上托下按的形体动作,一松一紧的上下对拉,对中焦脾胃起到按摩作用;下肢的抬腿、伸腿等动作能调理胃经气机。整套操可以通过调节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等经络,改善胃肠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提高消化功能。还可以刺激胸前部的相关经络及背腧穴等,调理脏腑经络。锻炼时配合腹式呼吸和意守丹田,使形、气、意三者结合,能健脾胃,舒肝胆,促进脾胃的生化功能。长期锻炼,可以使全身肌肉筋脉受到牵拉刺激,使肌肉结实有力,能平衡阴阳,疏通经络。
三者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中药口服调畅脏腑气机,推拿、导引则通过外在的刺激调理脏腑经络,不仅能增加药物的作用,而且能调整机体阴阳,达到治病、康复、预防的有机结合,改善便秘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
本技术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易行,十分易于推广应用。在推拿、龙形六式操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以患者的接受程度为宜,尤其龙形六式操并不过分强调动作的绝对到位,因而在推广过程中,未发现有因强行锻炼而导致的跌倒、损伤或者因推拿手法的暴力造成患者的不适。因而该技术是有效的、安全的。
如果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出现对药物的副反应,则应立即停药,必要时需要至医院就诊。推拿过程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宜,如出现不适,则立即停止推拿手法,嘱患者卧床休息。推拿师判断患者病情,必要时请内科医师协助治疗。龙形六式操的锻炼,要求“量力而行”,不要因为过分追求动作而跌倒,如在锻炼过程中出现跌倒,则首先终止锻炼,判断是否有骨质损伤,如出现骨质损伤,则需根据骨质损伤程度做相应处理,并送伤骨科治疗。如为软组织损伤,至伤骨科局部处理后,按要求休养。
中药肠痹方及推拿手法的应用多在医院中进行,有专业医护人员观察,较为安全,而龙形六式操以康复、预防为主要目的,并不过分强调锻炼的力度、姿势,其安全性较高,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但是,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则不适宜本技术:①已知明确对肠痹方药物成分有过敏病史者;②患有精神病或神经症等相关疾病,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者;③明确有消化道肿瘤者;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呼吸系统和造血系统等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⑥妊娠、哺乳期妇女。
项目优点
本技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推拿与导引有机地相结合,使它们相互间的协作发挥到最大效应,以达到治疗、康复、预防的三大功效,充分反应了中医整体观、辨证观的特点,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技术充分反应了中医整体观,将各种中医诊疗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综合的手段治疗慢性便秘。在继承中医传统医药的治疗特色上有所创新,为弘扬中国传统医药的文化与精髓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